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楮冠的意思、楮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楮冠的解释

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乘肥马、衣轻裘,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宋 陆游 《杂题》诗:“三生元是出家人,一念差来堕荐绅。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楮冠”是一个中文词语,指用楮树皮制成的帽子,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楮冠是以楮树(又称构树)的树皮为材料制作的帽子,多为古代贫寒的士人或隐士佩戴。这种帽子因材质廉价、制作粗糙,成为清贫生活的象征。

  2. 文化背景与使用者
    楮冠常与隐逸文化相关联,体现隐士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例如《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弟子原宪佩戴楮冠,衣着破旧却泰然自若,与子贡的华服形成对比,暗喻精神境界高于物质追求。

  3. 文献例证
    宋代陆游在《杂题》诗中写道:“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以楮冠表达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心境。此例进一步印证了楮冠与隐士身份的关联。

  4. 材质特点
    楮树皮纤维坚韧,古时常用于造纸(如宣纸),但因其质地粗硬,制冠并不舒适,故成为贫士无奈之选,亦从侧面反映佩戴者的生活状态。

楮冠不仅是古代底层文人的服饰,更被赋予超脱世俗的象征意义,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固穷”“隐逸高洁”的精神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二

楮冠是指明代文学家杨基所著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救活害猫、醉打仆人的儿子,而将自己的心头肉割下来喂给他的故事。 - 拆分部首和笔画:楮字的部首是木,共有7画;冠字的部首是冖,共有2画。 - 来源:楮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纸张的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树木。冠字的来源是古代官员的冠服。 - 繁体:楮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楮冠」。 - 古时候汉字写法:楮冠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相同。 - 例句:他终于明白了《楮冠》中那位父亲的无尽的爱与牺牲。 组词:楮地、楮箫、冠冕、冠军等。 近义词:楮冕、树冠、纸冠等。 反义词:楮地、无冠、废冠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