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乘肥马、衣轻裘,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宋 陆游 《杂题》诗:“三生元是出家人,一念差来堕荐绅。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
“楮冠”是一个中文词语,指用楮树皮制成的帽子,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楮冠是以楮树(又称构树)的树皮为材料制作的帽子,多为古代贫寒的士人或隐士佩戴。这种帽子因材质廉价、制作粗糙,成为清贫生活的象征。
文化背景与使用者
楮冠常与隐逸文化相关联,体现隐士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例如《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弟子原宪佩戴楮冠,衣着破旧却泰然自若,与子贡的华服形成对比,暗喻精神境界高于物质追求。
文献例证
宋代陆游在《杂题》诗中写道:“二寸楮冠双草屨,天公还我水云身”,以楮冠表达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心境。此例进一步印证了楮冠与隐士身份的关联。
材质特点
楮树皮纤维坚韧,古时常用于造纸(如宣纸),但因其质地粗硬,制冠并不舒适,故成为贫士无奈之选,亦从侧面反映佩戴者的生活状态。
楮冠不仅是古代底层文人的服饰,更被赋予超脱世俗的象征意义,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固穷”“隐逸高洁”的精神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