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城阙的意思、城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城阙的解释

(1) [the watch tower on either side of the city gate]∶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2) [imperial palace]∶宫殿

(3) [city;capital]∶城市,特指京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详细解释

(1).城门两边的望楼。《诗·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闕兮。” 孔颖达 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闕,非宫闕也。”

(2).都城,京城。 汉 张衡 《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轔轔,殿未出乎城闕,斾已返乎郊畛。”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翼》诗:“嘉宾填城闕,丰膳出中厨。”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歛贡城闕。” 仇兆鳌 注:“京师有闕,得称城闕。”

(3).宫阙。帝王所居之处。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不得束身奔走,稽顙城闕。”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九重城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后土词渎慢》:“即令黄衣人復引余过数城闕,止一殿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城阙(chéng què)是汉语中具有多层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字形溯源

“城阙”最初指古代城墙上的瞭望台或城门两侧的高台建筑。《说文解字》释“阙”为“门观也”,即建于城门两侧供守卫观察的楼台。此类建筑多见于周代至汉唐时期,如《诗经·郑风》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即描写城门高台景象。

二、历史功能演变

  1. 军事防御:早期作为城墙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如汉代长安城四门均设双阙,可登高监察敌情(参考《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 礼仪象征:唐代演变为宫殿前的礼仪建筑,如大明宫含元殿前的翔鸾、栖凤双阙,象征皇权至高地位(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

三、文学意象延伸

在诗词中常借指京都或权力中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以长安城阙代指唐代都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更将“城阙”与“朱门”并置,暗喻社会阶层差异。

语用现代转化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语境,如钱钟书《围城》以“城阙”隐喻封闭体系,此用法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列为比喻义项。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等权威文献,历史实例引自《三辅黄图》《新唐书·地理志》等史料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城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基本释义

  1. 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指古代城墙上用于军事防御或观察的建筑物。例如《诗经·郑风·子衿》中“佻兮达兮,在城阙兮”,此处即指城楼上的高台。

  2. 都城或京城
    泛指大型城市,尤其特指首都。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里的“城阙”代指长安城。

  3. 帝王居所或宫阙
    指皇帝居住的宫殿,如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描述的是皇家宫阙。


二、经典诗句中的用法


三、演变与辨析

总结来看,“城阙”一词兼具建筑、地理和政治象征意义,需根据语境灵活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史白社人保不齐超世绝俗丑态百出翠鬟粗险嘟嘟哝哝恶形恶状繁用非常时期风海鵩舍覆舟之戒告志耕耒觥饭不及壶飧圜墙画寝活眼现报焦唇角端牛嚼囓秸杆节候进动金骨金光灿烂籍圃客房朗朗脆脆丽词芦荡火种芒寒色正没戏唱门皂南去北来旁枝皮帛平宥器车窃构漆树秋风秋稼区谋人杰设教素愿叹扬讨吃鬼陶易调养同笔砚违矫无政香水闲职下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