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收工吃饭。 唐 戴叔纶 《女耕田行》:“日正南冈下餉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下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午后时分或下午,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时间指向
指一天中日偏西至日落前的时段,即午后到黄昏之间。例如:"农人荷锄归,正值日下饷"(农夫扛着锄头回家时,正好是太阳西斜的下午)。
词源演变
"饷"本义为送饭食(如"饷田"指给田间劳作者送饭),后引申为用餐时间。"下饷"即下午的进餐时段,逐渐固化为泛指下午。对比"晌午"(正午),"下饷"更侧重午后偏晚。
古代白话小说用例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二回:
"等到下饷,只见西门庆来家。"
此处"下饷"明确指下午,反映明代口语用法。
农事记载
清代农书《授时通考》载:
"耕者晨作而午息,下饷复力田至暮。"
印证"下饷"与劳作时段密切相关。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语境中仅见于:
参考资料:
“下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下饷”指收工吃饭,即劳作结束后休息进食。该词由“下”(结束、收工)和“饷”(送饭或饭食)组合而成,常见于描述农耕或劳作的场景。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女耕田行》中写道:“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此句描绘了农妇正午收工归家用餐时,惊飞野鸡的情景,印证了“下饷”与劳作休息的关联。
在《笠翁对韵》中,“下饷”与“高舂”(黄昏时分)对仗,可能扩展指下午时段,但核心仍围绕“劳作后休息”展开。
“下饷”是古代描述农事或劳作后休息进食的词汇,兼具时间与动作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女耕田行》原文或《笠翁对韵》相关注释。
懊悔无及标颖避重就轻不步人脚步调一致彩物朝簿厅诚笃车旆传业辞气惇睦放射形方石鳏寡茕独诡算果疏好学鸿鹅鸿台魂惊魄惕降阶疆略郊陌担挢解禄寄禄官谨辞鸡苏诀要儁秀晾鹰台灵翼斄牛力守卖主求荣冒越莫斯科公国南夏内供奉碾子拟声词蟠蜿切论其内清吟小班穷头石函实据十一而税寿年霜臼叔伯硕茂太冲望姓遐缅显怀鲜禽枭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