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son and climate] 季令和气候
现在正是寒冷的冬天节候
时令气候。《南齐书·褚炫传》:“从 宋明帝 射雉,至日中,无所得…… 炫 独曰:‘今节候虽适,而云露尚凝,故斯翬之禽,骄心未警。’” 唐 刘商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诗:“重阳秋雁未啣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水浒传》第九三回:“ 宋先锋 準备出东郊迎春,因这日子时正四刻,又逢立春节候。” 潘漠华 《人间》:“天气寒冷下去,后来雨也不飞,风也不刮,只是冻云漫天的凝寒的冬天节候。”
“节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季节和气候的关联性变化,以下为详细解释:
节候由“节”(节气)和“候”(气候时段)组合而成,指代季节与气候的变化规律。例如:
时令气候
指特定时间节点的气候特征,如《南齐书》中提到的“云露尚凝”“骄心未警”,描述节候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自然变化的标志
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观察节候安排农事。例如《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提及节候与农业活动的关系。
应用场景
“节候”融合了时间(节气)与空间(气候)的双重概念,是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在文学、农事等领域均有重要体现。
《节候》是汉字词汇,通常用来描述气候的变化。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艸”(草)和“日”(太阳)。其中,“艸”表示春天的生机勃勃,而“日”表示太阳的阳光明亮。
在《节候》这个词的拆分中,它的笔画共有11划。其中,“艸”部的笔画有6划,“日”部的笔画有5划。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周礼·月令》中,用来描述四季的变化和规律。它通过描述农作物的生长和气象的变化来描绘季节的轮回。
在繁体字中,“节候”这个词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节候”这个词的写法略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它的写法为“穄候”。“穄”与“候”都是古代的字形,表示农作物的成熟和气象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节候”使用的例句:
在组词方面,与“节候”相关的词汇有:节气、候鸟、时节、气候、天气等。
与“节候”相近的词汇有:季节、时令、时序。
与“节候”相反的词汇有:永恒、不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