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翠鬟的意思、翠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翠鬟的解释

(1).妇女环形的发式。 唐 高蟾 《华清宫》诗:“何事金舆不再游?翠鬟丹脸岂胜愁?”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越叹》:“春衫袖,血泪斑,风沙满面捲翠鬟。”

(2).指美女。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退朝马上见寄兼呈子华原甫》:“吟寄侍臣知有意,翠鬟争唱口应乾。”

(3).比喻秀丽的山峦。 宋 杨万里 《题王亚夫检正岘湖堂》诗:“西峴山光照旧庐,北湖水色漾新居。翠鬟夜欲凌波去,玉镜晨当扫黛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翠鬟”是一个古典文学中形容女子发式的优美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指青绿色,常用来形容如翡翠般明丽的光泽,象征生机与华美。《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为“青绿色”,引申为色泽鲜明之物,如“翠翘”“翠钿”等首饰均含此意。

  2. 指环形发髻,特指女子盘绕成环状的头发造型。《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明确其本义为“妇女的环形发髻”,如“云鬟”“香鬟”等词均以“鬟”表发型。

合成词“翠鬟”:

指女子梳成环状、饰以翠玉或泛着青黑色光泽的发髻,兼具形态与色彩的双重美感。


二、文学意象与象征

  1. 容貌之美

    常见于诗词中形容女子秀发如云、妆饰精致。例如温庭筠《菩萨蛮》中“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虽未直用“翠鬟”,但同类型词汇均指向女子发饰的华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一,中华书局)。

  2. 青春与高贵

    “翠”色象征生命力,“鬟”的造型多属年轻女子,故“翠鬟”暗含青春盛年之意。李贺《美人梳头歌》“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中,“翠滑”即形容发髻光润(《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情感寄托

    在怀人诗词中,“翠鬟”常代指所思女子。如晏几道《鹧鸪天》“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消瘦怯难同。夜寒袖薄须添锦,楼上帘垂月满栊。清泪斑斑知有恨,忍看螺髻摇金虫”中,“螺髻”“金虫”与“翠鬟”意象相通,均借发饰抒写相思(《小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文化意蕴

“翠鬟”不仅描绘具体发型,更承载古典审美中对女性仪态的理想化想象: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3.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4. 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
  5. 晏几道《小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注:因古籍原始电子资源链接稳定性不足,此处仅标注权威出版物信息,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翠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妇女环形的发式
    指女子将头发盘绕成环状的发髻,常见于诗词中描述女性妆发。例如唐代高蟾《华清宫》诗:“何事金舆不再游,翠鬟丹脸岂胜愁?”

  2. 借指美女
    通过发饰代称女子本身,如宋代梅尧臣诗句:“翠鬟争唱口应乾”,即以“翠鬟”指代歌女。

  3. 比喻秀丽的山峦
    用于文学中形容山色青翠、轮廓柔美的景象。如宋代杨万里诗:“翠鬟夜欲凌波去,玉镜晨当扫黛初”,将山峦比作女子的发髻。


二、词源解析


三、文学应用

该词多出现于古典诗词,兼具写实与意境功能。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干豹产抱瓮北垂彪炳肠慌腹热城下之辱丑剌剌戳瘪脚刺切呆笨短弱风教風憲官附点扶接告善旌恭谨贯彻轨道交通后条简傲绝俗胶輵交言解署井冠靖慎决拾均工军政司揽结老油子冷淘例赠龙衣毛水梦丝面相排捏蟠满披雅那扦担齐名并价侵夜挼曲子扫疥生花生华绳逐十年浩劫水溲饼天珍通才拖青纡紫瓦缸慰藉相如檄仙娃下神邪不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