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chieve;accomplish]∶完成;成功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
(2) [help]∶造就;成全
武父子亡功德,皆陛下所成就。——《汉书·李广苏建传》
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你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1).完成;成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作《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后汉书·南匈奴传》:“ 孝章皇帝 圣思远虑,遂欲见成就,故令 乌桓 、 鲜卑 讨北虏,斩单于首级,破坏其国。”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琴罢,索予赋胡笳诗,而仓卒中未能成就。”《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千难万难,到得今日方得成就。” 毛6*泽6*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6*政》:“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2).造就;成全。《汉书·张禹传》:“ 禹 成就弟子尤著者, 淮阳 彭宣 至大司空, 沛郡 戴崇 至少府九卿。” 宋 苏轼 《刚说》:“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你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3).成材,成器。 汉 焦赣 《易林·乾之离》:“胎生孚乳,长息成就,充满帝室,家国昌富。”《北齐书·高阳王湜传》:“太后哭之哀,曰:‘我恐其不成就,与杖,何期带创死也。’” 唐 元稹 《赛神》诗:“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4).成为。《四游记·国王去蓬莱山修行》:“妾乃寡居,见君堂堂一表,愿奉桃与君,成就一对夫妇如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5).业绩;作出的成绩。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何如哉!惜吾辈不见其成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苏秦 其所成就,虽不足道,使其有二顷之田,其能佩六国相印乎?”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奇女子》:“ 郑 当以文学进,而无大成就。” 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成就汉语 快速查询。
成就(chéng jiù)是汉语中兼具名词与动词功能的复合词。作为名词时,指通过努力获得的显著成果或业绩;作为动词时,表示完成重大事业或促成某事达成的行为。
一、词源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原指完成帝王授予的治水使命。《说文解字》注"成,就也",二字互训构成同义复词,强化了"完成预定目标"的核心语义。
二、权威释义
名词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如"航天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该释义突出其作为结果状态的客观性,适用于学术研究、工程建设等专业领域。
动词属性 《汉语大词典》强调"完成功业"的动态过程,如《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成帝业",此处特指通过系统化努力实现战略性目标的行为特征。
三、语义演化 20世纪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该词从特指帝王功业扩展为普通人的突出业绩,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民主化进程。现代语用中既可描述个人突破(如"成就人生理想"),也可指代集体创造(如"科技成就")。
四、应用规范 《人民日报》语料库显示,名词用法占比83%,多与"取得""创造"等动词搭配;动词用法常见于历史叙述,如"诸葛亮成就三国鼎立格局"。在学术写作中需注意区分词性,避免歧义。
“成就”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名词含义
指通过努力获得的显著成果或成功,通常带有积极评价。例如:
动词含义(古汉语用法)
表示完成、造就,现代较少使用。如《汉书》中“汉兴,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任萧、曹之文,用良、平之谋,成就王业”。
词语 | 侧重点 | 示例 |
---|---|---|
成就 | 重大长远影响 | 爱因斯坦相对论 |
成绩 | 阶段性量化结果 | 期末考试成绩 |
成果 | 具体可见产物 | 科研论文发表 |
在东方文化中,成就常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关联(《左传》),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价值实现(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
这个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高频使用,近十年网络语境衍生出新用法如“成就解锁”(源自游戏术语,现指完成人生目标)。
便鸿不实之词参左柴立扯后腿宠遂重文轻武川沚大节目担夫争道玷秽堵雉繁累封疏风言雾语福祥梗夺钩撘管窥筐举酣醉鹖鸟何氏三高萑蒲蕙亩灰鼠昏虫剪报矫言晶波旌简荆蓝景天浸洽跼踀踽偻钧衡勘查狂狡宽心廉访使者疗狂柳郭满破着迷丢答都沤库跑解马抛乡离井辟旋契令弃损镕炼伤势慎口市坊绥旌陶缊团旗无患木下落不明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