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重阳的意思、重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重阳的解释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现又定为老人节。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6*6*《采桑子·重阳》

详细解释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崧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重阳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重阳(chóng yáng)作为汉语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释义可从字源、节俗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字源本义

    “重”为重叠之意,“阳”指《易经》中的“阳数”(奇数)。农历九月初九,月、日皆逢阳数“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此说最早见于《周易》,以“九”为老阳之数,双九叠加寓意阳极之盛。

  2. 天文依据

    古人以“九”为至阳之数,双九相逢称“重阳”,象征阳气达到顶峰,此后阴气渐生。这一认知与古代天文历法密切相关,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哲学观。


二、节俗内涵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核心习俗包括:

  1. 登高避灾

    源于汉代桓景避瘟传说(见《续齐谐记》),民众登高以避邪气,后演变为祈福活动。

  2. 佩茱萸·饮菊酒

    茱萸香气驱寒祛湿,菊花酒养生长寿,二者皆具药用价值。《风土记》载:“俗尚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

  3. 敬老孝亲

    现代重阳节被定为“老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其弘扬孝道的文化意义。


三、文化象征

  1. 生命哲学

    重阳蕴含“盛极而衰”的辩证思想,提醒顺应自然规律,如白居易诗云:“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2.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象征思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人生迟暮(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成为文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权威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2. 《周易·系辞传》:中华经典古籍库.
  3. 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
  4. 周处《风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辑校本.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6. 《全唐诗》《全宋词》相关注释: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文献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读者可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重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名称由来与日期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单数为阳),两个“九”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此名称最早可追溯至《楚辞·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原指“九重天”,后逐渐演变为节日的代称。

二、传统习俗

  1. 登高祈福:源于汉代,古人认为登高可避灾驱邪。
  2. 饮食文化:包括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象征“步步高升”)。
  3. 插茱萸:茱萸被认为有驱虫避瘟的功效,唐代王维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与此相关。

三、文化内涵

四、中医概念(补充)

在中医理论中,“重阳”指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如阳气过盛引发的病理状态,属专业术语。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或各地习俗差异,可参考、7、8、13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备利产植车庐趁脚传叶稻粮底厉鼎富棣通东织豆逼鹅口疮丰膳浮浅甘溜估逼龟潜駻突祸泉舰队奸欺街肆寄名剧戏空浅壸德老头儿鬣葵律宗马铃面红面緑磨砖成镜凝酥偏亡披麻带孝仆大夫俏丽起今青衣乌帽麴居士瞿瞿肉囊囊三迳商中戍角四海升平送手帕恸怀桐乳土埋半截网目威狱缊藉午后毋宁无眚宪规仙穴小肆懈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