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蕴藉。含蓄宽容。《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太后尝问 仁杰 :‘朕欲得一佳士用之……’ 仁杰 对曰:‘文学緼藉,则 苏味道 、 李嶠 固其选矣。’”
“缊藉”是“蕴藉”的异体写法,二者含义相同,均指含蓄、宽容的表达或气质,常见于文学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缊藉”由“缊”(通“蕴”,意为积聚、包含)和“藉”(意为含蓄、依托)组成,整体表示言语或情感含蓄不外露,带有温润、包容的意味。例如《资治通鉴》中“文学緼藉”即形容文风含蓄典雅。
文化内涵
该词常用于描述君子气质或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强调“藏而不露”的审美境界。如《资治通鉴》提到苏味道、李峤因“緼藉”被举荐,体现古人推崇内敛含蓄的修养。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用“蕴藉”,指文字、神情等含蓄深沉,例如“诗意蕴藉”。其核心在于通过简练或委婉的形式传递深层内涵,而非直白表露。
参考来源:提供了古籍用例,明确了现代释义。两者结合可全面理解该词的演变与内涵。
《缊藉》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纺织品上的瑕疵杂丝。指织物上间或有杂丝或织柄紊乱的痕迹。
《缊藉》的拆分部首是“缐”和“艹”,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是10画和6画。
《缊藉》是由“缊”和“藉”两个字组成的,分别表示纺织品上的瑕疵和杂丝。这个词的源于古代人们在纺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以描述纺纱时出现的问题。
《缊藉》的繁体字为「緼藉」。
《缊藉》在古代常常使用另一种写法,拼音为“yun4”和“jie2”。字形上,以「緼」表示“缊”,以「薢」表示“藉”,在古时候的纸张上书写时,其字形和书写风格与现代略有不同。
1. 这块布上有一些缊藉,需要修整一下。
2. 纺织厂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检查缊藉的情况。
缊藉的组词有:纺缊藉、丝缊藉。
缊藉的近义词有:杂丝、瑕疵、缺陷。
缊藉的反义词是整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