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亡舌存”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敬慎》。以下是详细解释:
比喻刚硬的事物容易受损,而柔软的事物常能保全。具体以牙齿(坚硬)脱落、舌头(柔软)保存为意象,说明刚强易折、柔弱持久的道理。
《说苑·敬慎》中记载,老子曾用此比喻回答关于长寿的提问:“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舌头能存留,难道不是因为柔软吗?牙齿脱落,难道不是因为刚硬吗?)
部分解释(如)提到“受打击仍能坚持”,但权威典籍中并无此延伸义,应以“刚柔对比”为核心含义。
可用于劝诫他人避免过于强硬,如:“处世当知齿亡舌存之理,锋芒过露易招损。”
该成语以生动的生理现象,揭示道家“守柔”哲学,是中国文化中“以弱胜强”思想的典型表达。
《齿亡舌存》是一个成语,意为到了灭顶之灾,尽管身体状况欠佳,但口才依然出色,能够侃侃而谈。
《齿亡舌存》的拆分部首是齿(chǐ)和舌(shé),它们分别由6个和6个笔画构成。
《齿亡舌存》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的文学家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其中有一则轶事讲述了晋朝宰相王衍受到灾难后,只剩下舌头能够运作,却依然能够赋诗谈论政务,表达自己的观点。
《齒亡舌存》是《齿亡舌存》的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齿亡舌存》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其中有一种写法是“齒亡舌存”,而且一直延续到明代之后,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写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齿亡舌存》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够运用自己的口才,如:“尽管他遭遇了这么多不幸,但他仍然能够在荒原上生存,真是个齿亡舌存的人。”
组词:齿牙列卧、舌战群儒、舌辩人情。
近义词:残害寡闻、身败名裂。
反义词:语塞。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陂塘鬓麋藏传佛教常棣碑産母痨陈平分肉愁烟词乖当郎刀麻吊索玎珰二十四品放偷发起浮疎公开审理过客焕炳祸谴兼罗捡手金笺奏曲决发累卵裂裳裹膝林戈六老镂刻落款满算马肆猕猴戏名同实异墨盒闹嚷嚷炮口窃据要津起福起疑三神声叙社祀始孩私心自用似许宋磁套牢恬夷铜筹通动通天冠剜肉成疮威戮无两仙呗斜碴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