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步虚的意思、步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步虚的解释

(1).道士唱经礼赞。 唐 李白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喘息飡妙气,步虚吟真声。” 王琦 注引《异苑》:“ 陈思王 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唐 施肩吾 《闻山中步虚声》诗:“何人步虚南峯顶,鹤唳九天霜月冷。”《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都城暴水,遣 灵素 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小道小道,其实玄妙,善能步虚,又会佐醮。”

(2).见“ 步虚词 ”。

(3).指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汉武帝内传》:“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 明 刘基 《升天行》:“中夜集五灵,步虚欵天关。” 清 蒋士铨 《第二碑·留香》:“浩气长生,灵旗暗闪,且喜时逢清晏,岁际丰盈,不免步虚巡按一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步虚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道教仪轨术语

    步虚原指道教斋醮仪式中道士模仿仙人步态的舞蹈动作,又称“步虚旋绕”。《中华道教大辞典》记载,道士在法坛上按星辰方位踏步,配合诵经音乐,象征“神游太虚”的境界。此仪式源于古代祭祀乐舞,后演化为道教斋醮的核心环节。

  2. 文学体裁名称

    步虚词(简称“步虚”)是道教诗歌的特殊形式,内容多描绘仙境、仙人及修道感悟。唐代《乐府诗集》收录多首步虚词,如刘禹锡《步虚词二首》以“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成二千岁”表现仙境时空观。此类作品融合宗教意象与诗歌韵律,成为唐宋文学的重要题材。

  3. 词源考据

    据《汉语大词典》,“步虚”一词最早见于东晋道教典籍《太上洞渊神咒经》,其字面意为“步行于虚空”,引申为“超凡入圣”的精神状态。南朝梁代陶弘景在《真诰》中进一步将“步虚”与星斗运行轨迹相联系,赋予其天文历法内涵。

  4. 文化延伸现象

    宋代以后,步虚逐渐突破宗教范畴。朱熹《朱子语类》以“步虚声”比喻玄妙难解的言论,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则用“步虚”形容神仙腾云驾雾之态。现代研究中,王国维《唐宋大曲考》考证了步虚音乐与燕乐体系的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步虚”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具有宗教仪式和文学意象的双重含义,具体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一、基本词义

  1. 宗教仪式
    指道士在斋醮(祭祀祈福)仪式中,一边吟唱赞颂词章,一边围绕神座旋绕游走的动态形式,称为“步虚旋绕”。这一行为既是对道教神灵的礼敬,也象征模仿神仙凌空遨游天界的意境。

  2. 动作与声乐结合
    包含特定的步伐(如“踏罡步虚”)和曲调(“步虚声”)。传说曲调源自神仙围绕天尊说法时演奏的仙乐,声腔缥缈如众仙行于虚空,故得名。

二、延伸含义

  1. 神仙意象
    道家传说中,神仙可“凌空步行”,如《汉武帝内传》提到“可以步虚,可以隐形”,明代刘基诗中亦有“步虚款天关”的描述,均指向超脱凡尘的仙家能力。

  2. 文学体裁
    “步虚词”是乐府杂曲的一种,内容多描绘仙界景象或修真感悟。唐代王建、庾信等诗人均创作过此类作品,如“家童授与步虚词”即指道教赞颂词章。

三、历史文献例证

四、文化意义

步虚融合了道教仪轨、音乐、文学与神仙信仰,既是沟通人神的宗教实践,也是文人寄托仙道理想的艺术载体。其名称中的“虚”字,亦呼应道家对“太虚”“虚空”的哲学追求。

若需进一步了解步虚词的具体内容或仪式流程,可参考《乐府诗集》或道教斋醮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而思拨乱反正波峭泊如草料持备赤槿出空当堵荡废大顽额征蕃变概用高参勾配勾煽官田夯汉河润赫晞何者华表鹤惶慄晃曳郇庖讲让蕉园精光静街径启者开源匮喂邻女命啸鸟夷旁爱爬窝平冈平陷乾堆戚促青氐清气秦越穷高泣杖柔情绰态省堂神权尸鸠署缺卫子瑕文螺物望险道神将相击贤良文学下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