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el] 人脚的后部,位于踝关节之下和脚弓之后
(1).脚跟,脚的后部。《水浒传》第三二回:“哎也!是我走的慌了,脚后跟直打着脑杓子。”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火焰一会又窜起来,工人们便跳上去拿脚踩,脚后跟烧起了泡,也不知道痛。”
(2).比喻卑下的部分。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一折:“兀那廝你駡谁呢?我覷你直我甚脚后跟?”《天雨花》第十三回:“万事小姐来专主,自操权柄独自尊,凤冠霞佩来穿戴,谁及多姣脚后跟。”
“脚后跟”是汉语中常用的口语词汇,指人体足部后端的凸起部位,即解剖学中的“跟部”。以下是详细解释:
解剖结构
脚后跟由跟骨(人体最大的跗骨)构成,外部覆盖脂肪垫和厚实皮肤,起到缓冲作用。它与跟腱相连,是足部支撑体重、行走时推进力的关键部位。
功能特点
常见关联问题
文化引申
在俗语中常象征“最后部分”,例如“紧追到脚后跟”表示紧随其后;某些方言中也有“脚后跟打后脑勺”(形容忙碌)的生动表达。
若需医学细节(如具体疾病治疗),建议咨询专业资料或骨科医生以获取准确信息。
《脚后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跟人无关、行动自主、不受任何约束的状态。
《脚后跟》是由部首“⻊”和“皿”的组合构成的。
“⻊”部表示与脚有关,而“皿”部表示跟踪、随从的意思。
这个词共有10个笔画。
《脚后跟》最早出现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中,描述女子导致家庭反目成仇的故事。
它的繁体字是「腳後跟」。
在古代,《脚后跟》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腳後踵」。
他一直脚后跟,从不受任何人的影响。
当他继承了家族企业后,他摆脱了脚后跟的束缚。
脚踏实地、脚底板、脚步声、脚印、脚掌、脚尖等。
出于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行动自由。
受人牵制、听人吩咐、完全受控制、专心听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