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竹杖的意思、方竹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竹杖的解释

方竹制作的手杖。 唐 段公路 《北户录·方竹杖》:“ 澄州 产方竹,体如削成,劲健堪为杖,亦不让 张騫 笻竹杖也。其 融州 亦出,大者数丈。”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二:“ 李卫公 镇 南徐 , 甘露寺 僧有戒行,公赠以方竹杖,出 大宛国 ,盖公所寳也。及公再来,问:‘杖无恙否?’僧欣然曰:‘已规圆而漆之矣。’公嗟惋弥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方竹杖指用方竹制成的拐杖,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其核心特征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释义

方竹杖即以方竹(学名: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的茎秆加工而成的手杖。方竹为禾本科寒竹属植物,其竹秆呈独特的四方形或圆角方形,竹节处常有刺状气生根,质地坚硬且纹理别致。这种天然几何形态使其制成的拐杖无需雕琢即显棱角分明,区别于常见的圆柱形竹杖。

二、工艺与实用特征

  1. 天然形态优势

    方竹秆部截面呈方形,棱角清晰,握持时不易滚动,增强了支撑稳定性。竹节处凸起形成的环状结构可自然防滑,符合人体工学需求。

  2. 加工工艺

    传统制作需经选材、烘烤矫直、打磨抛光等工序。因方竹竹壁较厚且纤维致密,成品杖体坚固耐用,可长期承重。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渊源

  1. 文人雅士符号

    自唐宋起,方竹杖因形态奇崛、气质清雅,成为文人隐逸精神的物化象征。如苏轼诗中“手持方竹杖,笑指葛陂龙”,即以方竹杖喻示超脱世俗的风骨。

  2. 馈赠与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方竹杖因产地有限(主产西南山地),被视为稀有雅物。官员致仕还乡或文人相交,常以方竹杖相赠,寓意“方正不阿”,兼具祝福康健之意。

四、植物学特性佐证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方竹秆高可达8米,直径1–4厘米,幼秆密被毛茸,成熟后脱落显黄绿色方形秆茎。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竹材的硬度和纹理,为手杖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参考来源:

  1. 《中国竹类图志》(科学出版社)关于方竹形态描述
  2. 传统竹工艺专著《竹器制作技艺》的加工工艺解析
  3. 《宋代文人生活考》中对方竹杖文化意象的考证
  4. 《中国植物志》第9卷第1册(禾本科)方竹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方竹杖”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定义

“方竹杖”指用方竹制作的手杖。方竹是一种外形呈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竹子,质地坚硬,适合加工成手杖。

二、材质特性

三、历史典故与文化意义

  1. 李德裕赠杖:唐代李德裕(李卫公)曾将方竹杖赠予甘露寺僧人,后僧人将其削圆并涂漆,李得知后惋惜不已。此事凸显方竹杖的珍稀性,也暗含对天然形态美感的推崇。
  2. 象征意义:部分资料提到“方竹杖”被引申为品德高洁、言行正直的象征(如“方”喻正直,“竹”喻高洁),但此说法多见于现代词典,古典文献中未明确记载。

四、文献记载


注:若需了解更完整的文献原文或具体典故细节,可参考《北户录》《珊瑚钩诗话》等古籍(来源:、5)。

别人正在浏览...

柏谷百众扳牵霸闰之朝搏膺猜嫉诚心诚意侈伪存聚黛尖胆欲大而心欲小大壮舞叠棊抵头斗锡撴摔烦剧凡僧法祀榑木抚时感事感光材料膏脣拭舌蛊蠹瑰蒪轨物范世臌胀渐苞浇舌节制资本静一空穴来凤挎包老僧麦鱼子墨山拟断宁肃旁郡鹏天青海省清润屈色三同一片三忧剩女事柄时珍祀仪松扉搜神后记塘汛探擿停妻再娶晚节不保万选青钱委诚乌衣闲口説闲话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