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榑木的意思、榑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榑木的解释

即榑桑。《山海经·东山经》:“至于 无皋之山 ,南望 幼海 ,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 袁珂 校注:“即扶桑。”《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 竭石山 过 朝鲜 贯 大人之国 ,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参见“ 榑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榑木(fú mù),又称“扶木”或“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植物学指向。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神话中的太阳栖息之树

    传说榑木生长于东海之滨的汤谷(旸谷),是太阳升起时栖息的神树。《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此处“扶桑”即榑木,象征太阳运行的载体。

  2. 东方与生命的象征

    榑木因位于日出之地,被赋予“东方神木”的称号,代表光明与生机。《淮南子·天文训》载:“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其名“扶桑”中的“扶”有“扶持太阳”之意,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崇拜。


二、文献溯源与字形演变

  1. 字源考据

    “榑”为形声字,从“木”部,“甫”声。《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榑”,但“扶桑”在古籍中多写作“榑桑”。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扶桑字亦作榑桑,榑即扶之假借。”

  2. 异名与关联植物

    部分文献将榑木与现实中植物关联:

    • 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现代植物学考证认为,神话中的“扶桑”可能源于对朱槿的想象。《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别名“扶桑”。
    • 楈木:古时亦指高大乔木,如《文选·吴都赋》注:“楈枒似椰树,皮可作索。”但此说与神话关联较弱。

三、文化意象与衍生意义

  1. 天地沟通的媒介

    榑木在神话中连接天地,如《十洲记》描述:“扶桑在碧海之中,树高数千丈,两两同根,更相依倚。” 这一意象被引申为“宇宙树”,象征天人合一。

  2. 地理与国名的指代

    汉代后,“扶桑”渐指东方极远之地,乃至成为日本的代称。《梁书·诸夷传》载:“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


四、现代学术界定

当代研究认为“榑木”包含两层含义:

  1. 神话学范畴:作为太阳崇拜的核心符号,反映先民对宇宙的认知。
  2. 植物学范畴:经考证与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存在文化关联,但非严格生物学对应。

参考资料

  1. 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 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国植物志》第49(2)卷,科学出版社.
  5.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榑木”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木,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神话属性
    榑木即“扶桑”,是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见于《山海经·东次三经》“东望榑木”,以及《说文解字》“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古人认为此树位于东方极远之地,与日出方位相关。

  2. 字形与发音

    • 读音为fú,与“扶”同音(康熙字典注音“防無切”);
    • 另可读fù(指普通树木)或bó(指斗栱结构),但后两者较少用。

二、文献记载

  1. 《淮南子》提及“朝发榑桑”,将榑木与日出意象结合;
  2. 《吕氏春秋》记载大禹曾到“榑木之地”,印证其地理象征意义。

三、延伸关联

榑木常与“扶桑”“若木”等神话植物并称,构成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东方象征体系。

提示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记载及权威字词典定义,若需查阅原文,可参考《山海经》《说文解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章鲍谢标线哺啜撮口大猷典训都匠短吃少穿端节兑悦顿顿恶得厄苦泛常放下番家辅导员砆碔告诉才处理革除哥们澔澔画黼坏话护腰将作大匠界尺疾犂井泉禁要科目儒悃悃揽凳里摊梨条六尘不染漏疮绿珠麦米满盘皆输篾笼木禺人内兵棿拟平绿权署嗓嗑散职陕甘宁边区矢志不移私庇四下烔烔无头榜下濑香火社仙门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