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t in one's heart] 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烧之。——《世说新语·任诞》
谓心中郁结的不平之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 胷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明 李贽 《杂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於千载。”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6*四章:“不免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之垒块;而嬉笑怒骂,便也都成文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垒块汉语 快速查询。
“垒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ěi kuài,其核心含义指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或难以排解的愁闷情绪。以下是详细解释:
“垒块”原指堆积的土石或块状物,但在文学语境中多用于比喻内心郁结的愤懑、不平。例如《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即用酒来消解胸中郁气。
多用于书面或文学作品中,形容难以释怀的情绪。例如:“他半生坎坷,胸中垒块唯有寄情山水方能稍解”。
“垒块”通过具象的“堆积物”隐喻抽象的情感压抑,生动体现了汉语以物喻情的表达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世说新语》或相关文学解析。
《垒块》(lěi kuài)是一个中文词汇,它表示将东西堆积起来形成块状物。
《垒块》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土(tǔ)和土(tǔ)。第一个部首“土”表示土地,第二个部首“土”则用来区分字义。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2。
《垒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的意思是堆积土地,形成土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物体的堆叠。繁体写法为「壘塊」。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垒块」被写作「壘塊」。古代字形中的「壘」表示土堆的形状,「塊」表示块状物。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如今更常见的是简化的写法。
1. 他用砖头垒了一个小块来围住花园。
2. 工人们正在垒砖块建造新房子。
1. 垒墙(lěi qiáng)- 搭建围墙。
2. 垒土(lěi tǔ)- 堆土成山或土堆。
3. 垒垛(lěi duǒ)- 堆积物体成行。
1. 堆积(duī jī)- 将物体堆叠起来。
2. 堆放(duī fàng)- 将东西堆放起来。
分散(fēn sàn)- 将一团体分开,分散开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