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清静无为。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背朝华於朱门,保恬寂於蓬户。” 明 唐顺之 《祭孙南野太仆文》:“余厌纷嚣,公耽恬寂,真率之会,两心莫逆。”
“恬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清静无为,强调心境的安宁与超脱世俗纷扰的状态。以下从释义、出处及用法等方面综合解释:
“恬寂”不仅是一个描述环境安静的词汇,更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理想境界。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抱朴子》及明代文人作品。
恬寂是一个形容词词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平静、安宁、宁静的状态。它表示不喧哗,不喜欢繁忙和嘈杂,追求宁静和平静的生活。恬寂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从容,反映了对宁静环境的追求和心境的舒适。
恬寂的拆分部首是广和心,其中“广”是左边的部分,称为“广部”,代表宽广;“心”是右边的部分,是字的主体,表示心思、思考。恬寂的总笔画数量是13画。
恬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体现之一。它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用来表达他们对静谧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恬寂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恬寂」,保留了原汉字的结构和意义,只是书写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恬寂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恬寂的古代写法为「恬際」,其中「際」是当时对「寂」的写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寂」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写法。
1. 小溪悠然流过村庄,给人们带来了一片恬寂的宁和。
2. 他喜欢一个人独处,享受恬寂的时光。
恬默、恬然、恬淡、寂静、宁静、安宁。
宁静、平静、安逸、幽静、静谧。
喧闹、忙碌、繁忙、嘈杂、喧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