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和四隅。借指边疆。《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疆埸骚动,方隅内侵,没军丧众,干戈不息者,边将之忧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谢上表》:“旋属方隅不寧,朝廷多事。”《前汉书平话》卷上:“念尔福缘名分薄,何能端坐镇方隅。”
(2).全面积中的一部分。多指边侧之地或角落之地。《周书·任果传》:“ 任果 字 静鸞 , 南安 人也。世为方隅豪族,仕於 江 左。”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眥,而称感致百灵。”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而不係於方隅。’”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只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来的办法;只是‘不可以语冰’的‘夏虫’,井底蛙,磨坊里的驴子之流而已。”
(3).借指拘于一偏。 清 顾炎武 《复陈蔼公书》:“当世之通人伟士,自结髮以来奉为师友者,盖不乏人,而未敢存门户方隅之见也。”
(4).指边和角。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否则方隅不準,钩鬭难工。”
(5).方位。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若创建第宅,趣於落成,岁月方隅,或犯所禁,且不忖分量,唯务壮丽,祸不旋踵,自速其衅者多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天井水 亦曰 龙陂 , 酈道元 曰:‘广圆二百餘步,在 灵豀 东江 隄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中,故曰 龙陂 。’以方隅求之,毫釐不失。”
方隅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方位性复合词,其核心意义由“方”与“隅”组合而来。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解释,“方”本指四方(东、南、西、北),引申为方向或地域;“隅”原指角落,后扩展为边侧之地。二者结合后构成以下三种释义:
地理方位概念
指四方与四隅构成的整体空间,如《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载“疆场侵方隅”,此处“方隅”特指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
区域范围限定
引申为具体地域范围,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中“方隅之见”即表达局限于特定区域的狭隘认知,该用法强调空间界限带来的思维局限性。
方位代称体系
在传统堪舆学中,方隅被纳入八卦方位系统。《协纪辨方书》记载古代建筑需“考方隅,定吉凶”,此处特指通过测算方位磁场进行空间规划的技术规范。
该词在近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修辞,如钱钟书《围城》中“方隅之见”比喻思想狭隘,印证了词汇从实体空间向抽象概念延伸的语义演变轨迹。
“方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该词从地理空间延伸到思想局限,涵盖边疆、角落、方位等多重含义。不同历史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八卦教半截回头人逋积巉崒乘号卒卒倅卒道而不径端壹烦燥焚鱼告债耕作歌诵觥使苟延和邱湟波惶悸回黄转緑胡越同舟坚固子检质角饭接点解棼借榻窘慑鸡舌蹻疾剧繁骊坟磨扇坠着手木榜啮噬醲醴驽骡槃桉苹蘩千虑一失啓塞趋令梢袋授餐受孕顺阳斯翚四聚四失私有主速殄他岐題主土民玩志猥欸衔持相思子仙吏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