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持;对持。《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以马为喻也。两马欲相踶啮,既加之衔勒,两不能动矣,而欲鬭之气未衰,相对衔持,则两虽跳梁,力必自敝。”《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若维征行,衔持 河 右,臣当帅军为 维 镇继。”
“衔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由“衔”(用嘴含住)和“持”(握持)组合而成,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主张抱有坚定的信仰与支持态度。例如:
“衔持理想,不轻易动摇。”
在《三国志》等古籍中,“衔持”表示两方僵持、互相对立的状态,带有动态抗衡的意味。如:
“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此处以马匹相斗为喻,形容双方受制于外力(如衔勒)而无法彻底压倒对方,最终因僵持而渐显疲态。
衔持(xián chí)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一个人通过言行或行动坚定地支持或维护某种理念、观点、信念或立场”。
衔持的部首是⺮(竹),总共有11个笔画。
衔持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之中,用于描述一种忠诚、坚定的态度。
在繁体字中,衔持的写法为「銜持」。
据史书记载,古时候衔持的汉字写法为「銜」,象征着人们坚定地承担和维护某种责任或立场的决心。
1. 他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始终衔持着自己的观点。
2. 她是一个衔持科学理念的教育工作者。
3. 这位政治家坚定地衔持自己的政策立场。
坚持、支持、维持、承持
支持、拥护、维护、捍卫
背弃、放弃、抵制、反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