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遗;散失。 宋 陆游 《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其於官名、地里、军制、民赋,虽甚细微,皆能讲画穷尽,无所放軼。”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史百代者,蒐罗放軼难矣,而其实易也。”
(2).放荡不羁。 明 陈子龙 《<七录斋集>序》:“故文士则骋其放軼,荐绅则乐其便近。”
“放轶”是汉语古语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权威辞书及文献中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本义指放纵不羁的行为状态。《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为“放佚”的异形词,释义为“放纵逸乐”,常见于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不受约束的状态。如《后汉书·孔融传》载“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其中“偏宕”即含放纵不羁之意,与“放轶”义近。
二、引申指文献散失或遗漏。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及“古籍放轶,后人补缀”,此处“放轶”特指典籍因战乱、保管不善等原因导致的失传现象。此用法多见于文献学领域,强调文化传承中的缺漏问题。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汉语词汇从具体行为描述到抽象文化概念的扩展过程,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性文本或历史题材作品。
“放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缺遗、散失
多用于文献或历史记载,指内容缺失或未被完整保存。
例:宋·陆游提到“无所放轶”,指对细节的详尽考据不留遗漏;明·胡应麟则用“蒐罗放轶”形容收集散失史料的难度。
放荡不羁
形容人或行为不受传统约束,带有自由洒脱的意味。
例:明·陈子龙以“骋其放轶”描述文士的创作风格突破常规。
提示: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哀喜交并边锁怭怭筚门不得已而为之测定差布搀兑蝉噪骋神楚尾赐席点叶多言癖改笔辊子横切面华丽护甲见上帝笺释交耳醮祭结不解缘井渫不食禁钱旧倡九阍旧隶季羡林剧词伉王连颠两唐立品龙山三老谩不经意邈掠闵緜目疾炮制鹏虱匹嫡秋泉圈圈山膏剩下十二肖诗趣收擢霜蓄束手就毙私有主苏小天瓢填嗉驮户瓮子象黄仙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