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成的意思、国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成的解释

犹国均。国家政务的权柄。《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毛 传:“成,平也。” 郑玄 笺:“观此君臣,谁能持国之平乎,言无有也。” 孔颖达 疏:“谁秉国成,言君臣不能持国平也。” 陈奂 传疏:“秉国成,犹云秉国均也。” 宋 曾巩 《蒲宗孟制妻陈氏封河东郡夫人》:“惟时哲辅进秉国成。” 清 黄宗羲 《董公墓志铭》:“ 孙 熊 二公皆书生,不知兵,迎 方 王 二师,拱手而授之国成,凡原设营兵卫军,俱隶 方 王 。”《明史·刘宗周传》:“呜呼,八年之间,谁秉国成,而至於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国成”一词在汉语词典中属于较为生僻的古代用语,其含义需结合古籍文献进行解读。

  1.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国成”原指国家既定的典章制度或治理成果,多用于描述国家政治体系中的规范准则。其中“国”指代国家整体,“成”取“既定、完成”之义,强调制度或功业的稳定性。

  2. 古籍用例

    《诗经·小雅·节南山》有“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句,东汉郑玄笺注提到“国成”为“国政之成规”,体现其作为国家治理纲领的涵义。此用法亦见于《周礼》相关注疏,指代礼法制度。

  3. 语义延伸

    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申“国成”为“国家功业之集”,强调国家建设的累积性成果。这一释义被清代《康熙字典》收录,列为历史语境的特殊词项。

  4. 现代研究参考

    当代学者在《古汉语复音词研究》(中华书局,2019)中指出,“国成”属先秦政论术语,与“邦典”“王制”等词构成同义聚合,反映早期国家治理的规范性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国成”一词的含义需要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进行多维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文献中的核心含义(国家政务权柄)

  1. 词源解析
    该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 成:通“均”,指平衡、治理(毛传注释“成,平也”)。
    • 国成:意为国家政务的权柄,即执掌国家事务的权力核心。
  2. 历史引用
    宋代曾巩在《蒲宗孟制妻陈氏封河东郡夫人》中提及“秉国成”,清代黄宗羲的墓志铭也沿用此意,均指向对国家治理权的探讨。


二、现代语境中的延伸与变化

  1. 成语化引申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国家建设成就显著”,强调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繁荣昌盛。
    示例:可用于描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成就(如中提到的军队条令修订案例)。

  2. 姓名学中的寓意
    作为名字时,“国”象征家国抱负,“成”代表成功,组合寓意“心怀天下、事业有成”。但需注意,这与词语的原义存在差异。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案衍扒伏保盈持泰比屋承天之佑陈疴贷全宕往蹬跶东平献颂恩恤肥脆肥汉凤饼釜鬲赋粟梗死贡输过文函藏含覆轰天烈地欢踊滑塔塔汇演祸从天降拣阅捷报诘折金鳌近边金琕开口呼铿铿魁星阁揽涕聊晒犊裩礼记郿鄠孟姜女调妙吹鸣于乔木女戒普递谱主谦己饶有兴味散束守阙抱残水墨思古诉枉踏高橇探赜钩深腾霄偷活未定之天犀伻邪游犀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