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通“ 佚 ”。散失。《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淮南子·时则训》:“牛马畜兽有放失者,取之不詰。”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公常云:在朝所见,朝廷遗老数人而已……予幸获与之周旋,听其诵説,放失旧闻,多得其详实。”
(2).失,通“ 佚 ”。指散失的事物。 明 李东阳 《<黎文僖公集>序》:“﹝ 东阳 ﹞非徒学力未至,而才不称事……又不能蒐采放失,俾无遗憾,谨序次其所仅存者。”参见“ 放佚 ”。
(3).失,通“ 佚 ”。放纵不受约束。 汉 王充 《论衡·程材》:“阿意苟取容幸,将欲放失,低嘿不言者,率多文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参见“ 放佚 ”。
放失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其含义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核心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此义项强调对规范、礼法的背离或对自身行为的放任,带有贬义色彩:
此义项较为罕见,指物品丢失或文献散佚:
释义参考来源:本释义综合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对“放”与“失”字义的解析及古汉语用例,并结合了古代文献中的实际用法进行归纳。
“放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àng shī,其含义需结合“失”通假“佚”来理解。根据多个文献来源,该词主要有以下三层解释:
散失
“失”通“佚”,指事物或文献的散落遗失。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意为收集天下散失的旧时传闻。
指散失的事物
引申为散失的具体对象,如《淮南子·时则训》提到“牛马畜兽有放失者”,指走失的牲畜。
放纵不受约束(较少见)
此释义在部分文献中出现,如汉王充《论衡·程材》提到官吏“将欲放失”,形容行为放纵失职,但此用法相对罕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史记》等权威文献。
八垓拜谒霸主北非辩问冰点猜携昌籙叱吒垂拱仰成垂花门葱芊矬子趣装丹泥杜口盹睡顿顽阨灾繁庶妦媶拂臣和雇合流坚介健忘界疆计功受赏极刑屦企瞰视犒赏雷霆炮领海流水线駡山駡海麪花辟难侵地青汗青箓轻越清坐齐刷刷散帙生母鱼射亭失留疎剌噬逆誓死不贰蕣荣疏丧驷马高盖锁纽剔红往年五子洗拔系道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