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配的意思、徒配的详细解释
徒配的解释
犹徒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罗春伯政事》:“合从姦罪定断,徒配施行。”《宋史·叶清臣传》:“﹝ 王达 ﹞所至苛虐,诛剥百姓,徒配无辜。”
词语分解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 配的解释 配 è 两性结合:配偶。配种(弉 )。 相互分工合作:配合。配器。 用适当的标准加以调和:配料。配制。配伍。配药。配色。配餐。 有计划地分派、安排:配备。配置。配给(?)。分配。搭配。 把缺少的补足:
专业解析
徒配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指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服劳役的刑罚,属于古代流刑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两部分:
一、字义解析
-
徒
指“服劳役”或“被强制劳动”。在古代刑罚体系中,“徒”常指剥夺罪犯自由、强制其从事筑城、运粮等苦役的刑罚(《汉语大词典》)。
-
配
意为“发配”“流放”,即强制罪犯迁离原籍,驱逐至边疆或荒僻之地(《古代汉语词典》)。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徒配”作为复合词,盛行于宋元时期,常见于司法文书与史籍记载:
- 刑罚等级:轻于死刑,重于杖刑。如《宋史·刑法志》载:“强盗罪不至死者,多徒配远恶州军。”
- 执行方式:罪犯常被刺字(黥面),押解至指定地点服劳役,如修城、煮盐、屯田等。
- 社会影响:被视为身份污点,罪犯家族常受牵连,如《元典章》规定:“徒配者子孙不得入仕。”
三、典型文献例证
-
《宋史·太祖本纪》
“诏岭南民犯窃盗者,止决杖、黥面,配役,免徒配。”
此例说明“徒配”包含“黥面+发配+服役”的完整流程。
-
《水浒传》第十回
林冲遭陷害后被“刺配沧州”,即“徒配”的通俗文学表述,反映宋代司法实践。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王力等.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
- 脱脱等. 《宋史·刑法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濂等. 《元典章·刑部》. 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徒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用法和现代引申义进行区分:
一、古代刑罚含义(主要来源)
指“徒流”刑罚,即古代将罪犯流放至边远地区服劳役的惩处方式。
- 文献例证:
《宋史·叶清臣传》记载“徒配无辜”,指滥用刑罚导致无辜者被流放;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中“徒配施行”也指执行流放判决。
- 结构解析:
“徒”指服劳役的刑罚,“配”意为发配,组合后特指流放刑。
二、现代引申义(少数语境)
指“配合不当、缺乏默契”,多用于描述人际或事物间的不协调。
- 使用场景:
如团队合作中因理念不合导致效率低下,或两种事物组合后效果冲突。
- 结构解析:
“徒”引申为“徒然、无效”,“配”指配合,强调配合结果未达预期。
三、注意事项
- 古代含义为主:权威古籍及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均以“徒流”为原始释义。
- 现代用法较少见:需根据上下文判断,避免与“师徒配对”等短语混淆。
建议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时优先采用刑罚本义,引申义多见于口语或非学术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闇无天日坌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屮稾酬贺春苔大悲奠挚泛浩摩苍分拆腹尺狗生贺份衡璜贺岁禾头生耳合座轰雷掣电红蟹黄金阙换羣鹅花蕊嘉庆子鲸鲲镌减眷言空置咵啦连山哩啰哩六幽窿笃緑浪渺然抿泣密议捺杀因陪奴霈泽平原客抢掠秋女麴君撒野火伤痍闪念折短事机刷啦束缣司空见惯随迎提笔通条铜綫委意隗炤版痦子下国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