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通“ 佚 ”。散失。《史記·太史公自序》:“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淮南子·時則訓》:“牛馬畜獸有放失者,取之不詰。” 宋 蘇籀 《栾城先生遺言》:“公常雲:在朝所見,朝廷遺老數人而已……予幸獲與之周旋,聽其誦説,放失舊聞,多得其詳實。”
(2).失,通“ 佚 ”。指散失的事物。 明 李東陽 《<黎文僖公集>序》:“﹝ 東陽 ﹞非徒學力未至,而才不稱事……又不能蒐采放失,俾無遺憾,謹序次其所僅存者。”參見“ 放佚 ”。
(3).失,通“ 佚 ”。放縱不受約束。 漢 王充 《論衡·程材》:“阿意苟取容幸,将欲放失,低嘿不言者,率多文吏。”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事事去學存此天理,則此心更無放失時。”參見“ 放佚 ”。
“放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àng shī,其含義需結合“失”通假“佚”來理解。根據多個文獻來源,該詞主要有以下三層解釋:
散失
“失”通“佚”,指事物或文獻的散落遺失。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意為收集天下散失的舊時傳聞。
指散失的事物
引申為散失的具體對象,如《淮南子·時則訓》提到“牛馬畜獸有放失者”,指走失的牲畜。
放縱不受約束(較少見)
此釋義在部分文獻中出現,如漢王充《論衡·程材》提到官吏“将欲放失”,形容行為放縱失職,但此用法相對罕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權威文獻。
放失(fàng shī)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由“放”和“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解釋這個詞語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放失指失去控制或遺失某樣事物的意思。
放:部首方,總筆畫數8。 失:部首大,總筆畫數5。
“放失”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字形為「放─失」。
在古代漢字中,放字的寫法為方大方,表示放寬、寬容的意思,失字的寫法為大小丁,表示遺失、失去的意思。
他對自己的情緒放失了,開始表現得冷漠而無所謂。
放任、放松、失誤、失去、失業
丢失、失落、丢失、散失
得到、獲得、找回、找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