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旒旌的意思、旒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旒旌的解释

亦作“ 旒旍 ”。1.有垂旒的旌旗。《文选·宋玉<高唐赋>》:“王乃乘玉舆,駟仓螭,垂旒旌。” 李善 注:“旒旌,谓建太常十二旒。”

(2).指铭旌。《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序>》“何用誄德,表之素旗” 李善 注引 汉 扬雄 《元后诔》:“著德太常,注诸旒旍。”《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万纪载弦吹,千载託旒旌。” 吕延济 注:“有功者铭书於旒旌之上。”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综 汉 魏 诸家所为誄辞,殆兼数义:其一,述德咏功;其二,赠终叙哀。辞则表之旒旍,或刊碑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旒旌”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旒旌”读作liú jīng,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亦作“旒旍”:属于异体字形式,多见于古代文献。
  2. 有垂旒的旌旗:指古代帝王或高官仪仗中带有垂旒(旗子边缘的装饰性流苏)的旗帜,象征身份或权力。
  3. 指铭旌:古代丧礼中书写逝者姓名官职的旗幡,用于出殡时引导灵柩。

出处与例证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研究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场景。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高唐赋》中侧重仪仗功能,而丧葬文献中则指向铭旌用途。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旒旌》的意思

《旒旌》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国君的宣示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在古代,国君和贵族在祭祀、宴会、军事等场合常常会悬挂旗帜或装饰旌旗作为标志和象征。因此,《旒旌》也常用来形容权威或官方的标志和象征。

拆分部首和笔画

《旒旌》是由部首方(方旁,即方形)和旅(左右结构)组成的。方部表示建筑物,旅部表示编钟的形状。总共有12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商周时期,旌龙起源于中国,是古代权威的标志。后来,旌龙演变成了旌旗的形态,用来象征国家统一和权威。而“旒”的繁体中把“龙”(龍)改成了“彡”,形成了今天的繁体字形。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代汉字的《旒旌》写法为“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书法演变,写法逐渐简化为现在的样子。

例句

1. 他们高举着国旗和旒旌,庆祝胜利。

2. 这个建筑是城市的象征,它的建筑外墙上刻有旒旌的图案。

组词

组词:旌旗、国旗、旗帜、旌门、旌表

近义词

近义词:旗帜、纛、幡

反义词

反义词:废旗、失旗、败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