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禁忌的意思、禁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禁忌的解释

(1) [taboo]∶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犯皇帝的禁忌

(2) [forbid food]∶指医药上应避免的事物

详细解释

(1).忌讳;避忌的事物。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 苏拯 《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

(2).谓因摄养而避免食用某种食品或药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气息,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稟,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唐 李翱 《韩吏部行状》:“某疎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无信庸医谬方,妄以异功木香等散投之,守禁忌,节起居,慎调护,谨饮食,即凶亦有变为吉者。”

(3).指禁令戒条。《后汉书·蔡邕传》:“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杨终传》:“ 汉 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

(4).谓禁止。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这一月来,我的投稿已被封锁,即无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禁忌”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分为以下两类:

  1. 宗教与习俗范畴的禁制

    指特定文化或信仰体系中被严格禁止的行为、言语或事物。例如,汉族传统中农历七月避免婚嫁,部分少数民族在祭祀期间禁食特定肉类。此类禁忌多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或对族群伦理秩序的维护,如《礼记·曲礼》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2. 医学与科学领域的忌讳

    指因客观规律限制而需避免的行为,如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参考《中华医学禁忌手册》),或特殊体质者忌用某些药材。现代医学中,“禁忌证”专指不适宜采用某种治疗措施的情况,如青霉素过敏者禁用该类药品。

该词结构上,“禁”强调外力约束(《说文解字》释为“吉凶之忌也”),“忌”侧重心理回避(《玉篇》释为“讳也”),二者合成后涵盖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规避意义。语义演变中,禁忌从原始图腾崇拜延伸至当代社会生活,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禁忌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1. 核心含义
    禁忌指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事物,通常与神圣、不洁或危险属性相关。国际学术界将其统称为“塔怖”(Taboo),源自波利尼西亚语,原意为“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2. 词源发展
    汉语中“禁忌”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受拘束者因迷信而舍弃人事、依赖鬼神的行为。东汉时期已用于描述社会规范中的避忌现象。

二、主要特征

  1. 危险性与惩罚性
    禁忌的核心特征在于违反可能招致危险或惩罚,例如触犯神灵、引发灾祸等。

  2. 心理与社会功能
    它既是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恐惧、敬畏),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通过限制行为避免冲突。

三、分类与表现

  1. 文化禁忌

    • 原始阶段:与丧葬、祭祀直接关联,如潮汕地区耕作期间忌生产。
    • 次生阶段:扩展至日常生活,如语言避讳(忌说不吉利的话)、饮食禁忌(如医药中忌油腻)。
  2. 医学禁忌
    指需避免的药物或治疗方式,例如特定病症禁用某类药材。

四、演变与现状

随着科学普及,部分迷信相关的禁忌逐渐淡化,但其仍反映人类避凶趋吉的心理需求,并在社会规范、生态保护等领域持续发挥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禁忌案例或文化差异,可查阅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鼇甲傍文笔力城雕车鞅吃馄饨摧灭翠靥村居淀脚绡电子邮箱凋残锻工对立统一规律凡侣发藴風毛凤髓纷难妇饰光阴荏苒瓜润鹤笙解牓积富镜饰禁囿恺豫槛泉棱伽山灵眸六逆慢要枚谢面数木榻穿南胡南面官凝绝旁贷纰疏欺拒如果入去杀哀伤味圣殿神域仕门思疑遂大夫随扈天牢忳忳完善说逶媠文旌梧凤之鸣肖形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