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巡问民情。 唐 李夷简 《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抚俗来康济,经邦去咨谋。”
抚俗,汉语复合词,由“抚”和“俗”二字构成。《汉语大词典》释其本义为“顺应时俗而安抚治理”,其中“抚”取安抚、抚循之意,“俗”指地方风俗或民众习俗。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此处虽未直接使用“抚俗”二字,但完整呈现了“体察民情以行抚俗之政”的治理理念。
宋代文献中可见明确用例,《宋史·食货志》载:“州县抚俗劝农,尤当务实。”此句凸显其行政实践价值,指官员需根据地方习俗制定适宜的安抚政策。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更强调“抚俗当知变通”,主张在遵循传统礼制基础上灵活施策。
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多用于社会治理研究领域。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论及“礼治秩序”时,指出传统社会的稳定依赖“抚俗而治”的治理智慧,即通过尊重地方性知识实现有效管理。
“抚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和文献用例综合分析:
一、核心含义解析
成语用法(权威解释)
根据查字典的权威释义,作为成语时,“抚俗”指通过调整社会风尚来稳定秩序,强调统治者或管理者对风俗的安抚与引导,常见于政策制定或社会治理场景。
示例用法:政府通过移风易俗政策实现「抚俗」,促进社会和谐。
普通词语用法
多数文献(如、)及唐代诗句引证显示,“抚俗”可指官员巡访、体察民情的行为,如李夷简诗句“抚俗来康济”即体现此意。
二、语义辨析
•侧重点差异:成语侧重宏观风俗调控,普通用法侧重具体民生关怀
•权威性差异:查字典明确标注成语属性,而“巡问民情”释义多见于诗文注解
三、拓展说明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政策论述中。如需深入考证,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政治文献以确认具体语境下的语义侧重。
白牒北番泊船瓜洲不琅鼓草苗逞寒屮实春溟醋性代数运算貂鼹动笔顿锡恩借二会子房産非晶体愤争供爨归口过切后起虎豹九关贱贸迦旃隣提竟敢积善局九曲回肠机中亢奋状态亢爽看花賫持流言止于智者髳茸茂选民生国计民有模拓蟠龙踞虎袍鱼飘布樵甿戚醮栖苴却去仁和人萌擅爱升祔实然矢跃衰冠书箧嘶啦松关苏小妹天下太平遐魅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