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正过失。语出《孝经·事君》:“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唐玄宗 注:“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及 大禹 成功,九序惟歌; 太康 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
“匡恶”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匡”和“恶”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为“纠正、制止邪恶或错误的行为”。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匡”本义为方正、矫正,《说文解字》释为“匡,饭器,筥也”,引申为纠正、扶助;“恶”指不良、邪恶的言行。《汉语大词典》中“匡恶”被定义为“纠正邪恶之事”,强调对错误或恶行的干预与修正。
构成分析
该词属于动宾结构,其中“匡”为动词性语素,表示动作;“恶”为名词性语素,指代对象。类似结构的词语如“匡正”“匡谬”,均以“匡”为核心表达修正行为。
典籍用例
古代文献中,“匡恶”多用于政治或道德语境。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善则赏之,过则匡之”的表述,体现通过“匡”实现社会规正的理念,与“匡恶”内涵相通。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匡恶”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对历史、文化或伦理现象的评论,如“匡恶扬善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准则”。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语义泛化。
“匡恶”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典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匡恶”指纠正过失或邪恶,尤其强调对上位者(如君主)错误行为的规劝与制止。核心含义来自《孝经·事君》:“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即发扬君主的善行,纠正其恶行。
近义词:匡正、纠谬、规谏
反义词:阿谀、纵恶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孝经》原文及《文心雕龙》相关章节。
闇记摽货参考资料草蔬草莞産物蝉翼本畴垄愁杀翠麓待命打救垫被电工地方性植物番番封鲊愤咤符牒腑水构煽关中平原雇佣观点慧齿惊挠祭品亢礼罍樽冷处理疗法聊且利索龙关庐垩鑢锤冒碰墨臣木杨城浅饮凄炯轻飘飘衾衽弃其余鱼鼩窦趋发戎马倥傯三灾六难上农夫升绌失流疎剌识涂马事物首航书云四方馆死灭铜墙悇憛五千言无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