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正过失。语出《孝经·事君》:“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唐玄宗 注:“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及 大禹 成功,九序惟歌; 太康 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
“匡恶”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典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匡恶”指纠正过失或邪恶,尤其强调对上位者(如君主)错误行为的规劝与制止。核心含义来自《孝经·事君》:“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即发扬君主的善行,纠正其恶行。
近义词:匡正、纠谬、规谏
反义词:阿谀、纵恶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孝经》原文及《文心雕龙》相关章节。
匡恶(kuāng è)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纠正邪恶。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匡”和“恶”,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匡”是一个包含两个部首的汉字,它的部首分别是“勹”和“匚”,总笔画数为五。而“恶”的部首是“心”,总共有九个笔画。
“匡恶”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为政》篇:“其匡救乎!其中尔惟有此。”意思是指在执掌政权时,要能够纠正邪恶,做到改正社会上的不正之事。
繁体字“匡惡”当中的“惡”使用了繁体写法,整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与简体字是一致的。
在古代,匡恶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字形也可能不同,但基本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
1.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匡恶扶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2. 他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勇于匡恶,大力打击腐败分子。
匡正、匡助、匡扶、匡时、匡救
纠正、扶正、改正、正本清源
纵恶、纵容、维护恶势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