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re] 泛指盆、罐、碗、杯、碟等日常用具或玻璃仪器
器皿非满案。——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
客至无器皿。
为宫室器皿。——明· 魏学洢《核舟记》
玻璃器皿
(1).饮食用具,如杯、盘及尊彝之类。后泛指盛东西的日常用具。《墨子·节葬下》:“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礼记·礼器》:“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北史·后妃传序》:“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 王妈妈 将一应田地宇舍,什物器皿,尽行变卖。” 朱自清 《*********》:“ ********* 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
(2).食具及覆盖之巾。《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赵岐 注:“皿,所以覆器者也。”按, 焦循 正义谓皿为“幎”之假借,器为饮食之器,皿即覆器之巾。
器皿是汉语中表示盛放物品的容器类器具的统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器皿”指“盛东西的日常用具的统称,如缸、盆、碗、碟等”。该词由“器”与“皿”复合构成,《说文解字》注“皿”为“饭食之用器也”,而“器”则指“凡有所盛者皆曰器”,二者结合后词义涵盖更广的容器范畴。
从历史演变来看,器皿的材质与功能随文明发展而变化。商周时期以青铜器皿为礼器象征权力(如鼎、尊),汉代漆器皿盛行于贵族生活,唐宋以后瓷器成为主流。故宫博物院藏品研究表明,明清宫廷器皿已形成“礼器、食器、陈设器”三大体系。
现代汉语中器皿可分为:
权威文献中,《论语·公冶长》有“瑚琏之器”喻指贵重器皿,《考工记》详载古代器皿制作规范。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强调,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持“中性集合名词”属性,不特指单一材质或形制。
“器皿”是一个汉语名词,拼音为qì mǐn,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器皿分类或现代工业制品(如瑞阳公司的玻璃器皿),可查阅文献或专业词典。
抱瘵霸业昺焕拨拉不取谗蔽长股蟾魄驰辞翅影除尘蠢猪打扇店钱叠漏堕民岋岋发电机肥脆扶乩负屈衔寃改辕革异公使库本挂席归农泓澄化脓交年街制急燥机智祭脂崛峍俊发考正镰采历朝礼先壹饭俚子龙骏麦垄瞒落秣马利兵鸟气牵鱼蕲簟骐骥三角恒等式山芽失好市脔水灯舒荣陶陶题西林壁痛入骨髓退滩小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