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汉书·萧育传》:“﹝ 萧育 ﹞少与 陈咸 、 朱博 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 王阳 、 贡公 ,故 长安 语曰:‘ 萧 朱 结綬, 王 贡 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来结綬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不允》:“结綬 金马 庭,高议 云臺 上。” *********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结绶,汉语词汇,本义指系结印绶,是古代官员就职的礼仪象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结绶”指佩系印绶,表示出仕为官。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萧育传》:“萧育字次君,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三人相与结绶,为至交。”其中“结绶”即指友人共同出仕。
在词义演变中,“结绶”延伸出两种内涵:其一特指汉代官员授职时佩戴不同颜色的丝带,如《后汉书·舆服志》载“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以绶带颜色区分品级;其二被文人用作仕途的代称,如陶渊明《饮酒》诗“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即以“结绶”喻指官场束缚。
现代汉语中,“结绶”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如《辞源》释义强调其“古代仕宦者佩印时系绶于腰”的仪式性特征,而《中国官制大辞典》则将其纳入古代职官制度术语体系。
“结绶”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佩系印绶,即出仕为官。以下是详细解释:
“结绶”字面意为系上印绶(官员佩戴的丝带),象征开始担任官职。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士人正式进入仕途的状态。
“结绶”不仅指官职本身,还隐含着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官场现实的复杂态度,常见于诗词中以表达仕途中的牵绊或感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书》《文选》等文献。
傲世版牍报喜豹直便势闭囚补假城编掣肘代课单诚当面锣,对面鼓答嘴地财枫落吴江凤纸俯观高而富球骨肋裹乱耗土幻境火功祭式骥子龙文绝对靠子肯首魁堆连白连臂两同心纽约大学平粹平壹巧垂青峯清夜扪心人情钱辱仕瘦弱黍秸树柯梯磴同社通中吞舟是漏拖带纬綫五冬六夏无故五粒松无似虾蟇精显父相遇仙篇纤瑕衔恤县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