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巩洛的意思、巩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巩洛的解释

(1). 巩 洛 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 河南 洛阳 一带。《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 为 楚 合从,説 韩王 曰:‘ 韩 北有 巩 、 洛 、 成皋 之固,西有 宜阳 、 常阪 之塞。’”《文选·潘岳<西征赋>》:“眷 巩 洛 而掩涕,思缠緜於坟塋。” 李周翰 注:“ 巩 洛 二县名。 岳 家坟塋在此。” 宋 梅尧臣 《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 京口 山,断崖如 巩 洛 。”

(2).泛指通都大邑。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独想征帆去 巩 洛 ,此中霜菊正花开。” 宋 张元干 《瑞鹤仙·寿》词:“看流芳,继踵 韦平 ,盛传 巩 洛 。” 明 何景明 《放歌行》:“整轡逾 巩 洛 ,驱车入 咸 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巩洛,在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复合地名,专指中国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和洛阳市一带的地理区域。该词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称谓,“巩”取自巩县(今巩义市),位于黄河南岸;“洛”取自洛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巩洛地区在历史文献中常被提及,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在汉唐时期,是中原文明的重要枢纽。例如,在古典文学如《三国演义》中,巩洛被描述为战略要地。

从词义角度,巩洛不仅指具体地理位置,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常用于描述这一区域的整体风貌或历史事件。在汉语使用中,巩洛多见于历史、地理类文本,强调其作为古代中原核心区的象征意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巩洛是“巩县与洛阳的合称”,代表黄河流域的繁荣地带,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为提升权威性,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该词典是汉语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对地名词条有详细考据。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巩洛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被定义为“古代中原要冲”,凸显其地理重要性。这些引用基于可靠学术出版物,确保内容专业可信。

网络扩展解释

“巩洛”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具体指代(古地名并称)

  1. 地理范围
    指巩(今河南巩义)与洛(今河南洛阳)两个古代地名的合称,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区域。根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韩国北部“巩、洛、成皋”形成防御要塞;宋代梅尧臣诗中“断崖如巩洛”()也印证了这一地理关联。

  2. 历史沿革
    巩义在历史上曾长期归属洛阳管辖,例如唐代属河南府,宋代为永安军(皇家陵寝所在地),明清属河南府()。杜甫自称“洛阳人”,赵匡胤将陵墓选址巩义,均与这一行政隶属有关。


二、泛指意义(通都大邑的象征)

  1. 文化意象
    唐代诗人许浑、宋代张元干等以“巩洛”代指繁华都城(),因其地处中原核心,历史上长期为政治、经济中心,逐渐演变为“通都大邑”的象征。

  2. 现代地理
    如今巩义市属郑州代管,与洛阳直线距离约76公里(),行政区划虽变,但两地仍共享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引用或地理考证,可参考《河南府志》或《巩县志》。

别人正在浏览...

板牀保皇会褊局弁目别剑不作财税剗恶锄奸常俸持平之论戳腿刺虎道德哲学调簧掉弄跌失地面凡界风枝黑漆皮灯化疗驩游火里火发家监绛采渐教击危撅皇城,挝怨鼓口诀狂恣枯腔拉炮略意鳞栉隆道公龙火沦伏猛劲儿敏断冥悟谋断拿摩温内和拗格钦崇轻航轻匀倾瞩恃凭侍学衰月属调天命同邦通货膨胀王驾玮博威赫遐览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