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巩 洛 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 河南 洛阳 一带。《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 为 楚 合从,説 韩王 曰:‘ 韩 北有 巩 、 洛 、 成皋 之固,西有 宜阳 、 常阪 之塞。’”《文选·潘岳<西征赋>》:“眷 巩 洛 而掩涕,思缠緜於坟塋。” 李周翰 注:“ 巩 洛 二县名。 岳 家坟塋在此。” 宋 梅尧臣 《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过 京口 山,断崖如 巩 洛 。”
(2).泛指通都大邑。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独想征帆去 巩 洛 ,此中霜菊正花开。” 宋 张元干 《瑞鹤仙·寿》词:“看流芳,继踵 韦平 ,盛传 巩 洛 。” 明 何景明 《放歌行》:“整轡逾 巩 洛 ,驱车入 咸 秦 。”
“巩洛”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地理范围
指巩(今河南巩义)与洛(今河南洛阳)两个古代地名的合称,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区域。根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韩国北部“巩、洛、成皋”形成防御要塞;宋代梅尧臣诗中“断崖如巩洛”()也印证了这一地理关联。
历史沿革
巩义在历史上曾长期归属洛阳管辖,例如唐代属河南府,宋代为永安军(皇家陵寝所在地),明清属河南府()。杜甫自称“洛阳人”,赵匡胤将陵墓选址巩义,均与这一行政隶属有关。
文化意象
唐代诗人许浑、宋代张元干等以“巩洛”代指繁华都城(),因其地处中原核心,历史上长期为政治、经济中心,逐渐演变为“通都大邑”的象征。
现代地理
如今巩义市属郑州代管,与洛阳直线距离约76公里(),行政区划虽变,但两地仍共享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引用或地理考证,可参考《河南府志》或《巩县志》。
《巩洛》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巩固、坚定。
《巩洛》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巩和洛。
巩的部首是工,总笔画数为5。
洛的部首是水,总笔画数为9。
《巩洛》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用以形容大禹奋勇治水,巩固国家。
繁体字《巩洛》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巩洛》这个词的古体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变化。
1. 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要巩洛意志,坚持不懈。
2. 这次考试是巩洛我们所学知识的机会。
3. 战胜挑战需要巩洛团队的合作和拼搏精神。
巩固、巩固性、巩固地、巩固物、巩固基础。
坚定、稳固、巩固。
摇摆、动摇、不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