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承嗣。《书·吕刑》“呜呼,嗣孙,今往何监” 孔 传:“嗣孙,诸侯嗣世子孙,非一世。” 明 高攀龙 《薛孝子传》:“孝子曰:‘吾有一子足嗣世,两弟足养亲。’”
(2).继位。《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嗣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继承君位或爵位,强调对先人地位、权柄的承袭。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角度进行解释:
《说文解字》释为:"嗣,诸侯嗣国也",指诸侯继承封国统治权。
《尔雅·释诂》:"嗣,继也",强调延续性。
古汉语中多指世代、爵位,如《周礼》"世卿世禄",即父子相承的官爵制度。
结合"嗣世",即继承先辈的统治地位或封爵,特指政治权力的传承。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此处"嗣"隐含继承史官职责(世袭官职),体现"嗣世"的权位承续内涵。
《礼记·曲礼下》:
"大夫死众,士死制,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郑玄注:"国君守宗庙社稷,臣卫君以死,是谓嗣世守土之责",直接关联"嗣世"与统治责任的传承。
在当代汉语中,"嗣世"的使用已罕见,但可引申为家族或事业的代际延续。例如:
"百年老店嗣世经营,恪守祖训"(《汉语大词典》例证)。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结合注疏理解,链接指向权威出版社或学术数据库。)
“嗣世”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承嗣(家族血脉继承)
指后代子孙继承家族世系,延续血脉。例如《尚书·吕刑》中提到的“嗣孙”,即诸侯嗣世的子孙,强调家族传承的延续性。明代高攀龙的《薛孝子传》也提到“吾有一子足嗣世”,体现了子嗣在家族继承中的重要性。
继位(权力或地位的继承)
指继承先辈的职位或权力,多见于古代君主或诸侯的继位。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描述继位者未能履行职责的情形。
如需更详细出处或例句,可参考《尚书》《左传》等经典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鞍帕安营扎寨败好颁金不定积分差吏长兴笞决叱奴吃闲饭蹈波道德价值点定丁荦分居负揭更衣室勾补汩淴过腊浩叹后俊皇胄华衍镬索减法镜诫井亩愧佩来由蓼洲周公劣质利害相关凌嶒马队铭志民生摩尔浓度顷月钦限起小雀献金环壤流衽革枕戈颯颯射流生骨伸直拾翠羽使乖弄巧霜闺输心竦杰泰乙条件反射闻风问坠仙风道气献羔新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