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明的意思、敦明的详细解释
敦明的解释
犹昭明。 宋 司马光 《稷下赋》:“诚能拨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
词语分解
- 敦的解释 敦 ū 厚道,笃厚:敦朴。敦厚。敦实。 诚心诚意:敦聘。敦请。 督促:“使虞敦匠”。敦劝。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 明的解释 明 í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清
专业解析
“敦明”是一个较为书面化且带有古汉语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敦”和“明”来理解,主要指向品德修养和行事态度。
“敦明”的详细释义:
-
敦厚而明达: 这是“敦明”最核心的含义。
- “敦” 指敦厚、笃实、诚恳、厚重。《说文解字》释“敦”为“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后引申为厚道、诚朴、勤勉等义。在品德上,强调内在的质朴、厚重与真诚。
- “明” 指明达、明智、明察、光明。指对事理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处事公正、智慧、光明磊落。
- “敦明”结合,形容一个人或一种品德既具有内在的敦厚、朴实、诚恳,又兼具外在的明智、通达、明辨是非。它体现了内在修养与外在智慧的统一,是儒家推崇的一种理想人格特质。
-
敦促而使之明晓: 此义相对少见,更侧重动作行为。
- “敦” 在此有督促、勉励、劝勉之意。
- “明” 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之明白、知晓”。
- “敦明”结合,意为通过督促、劝勉使人明白道理或知晓某事。
典籍例证:
-
敦厚明达义:
- 《后汉书·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其先至者,各以发愤吐懑,略闻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于左右,顾问省纳。建武、永平故事,殆将绝矣。其科条品式,具为故事。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夙夜匪懈,以称朕意。方春东作,宜及时务。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群公百僚,其各悉心,敦明朕诏,无怠无忽。”
- 这里“敦明朕诏”虽可理解为“认真执行我的诏令”,但“敦明”本身也隐含了官员应具备敦厚诚信且明达事理以贯彻诏令的品德要求。
- 后世常以此义评价人物品德,如赞某人“秉性敦明”。
-
敦促使之明晓义:
- 此义在古籍中直接用例较少,但可以从构词法和相关语境理解。如“敦教”、“敦谕”等词有劝勉教导之意,“敦明”亦可引申为此类行为。
“敦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籍或仿古语境。其核心意义在于描述一种融合了内在敦厚诚朴与外在明智通达的优良品德。次要含义指通过督促使人明白事理。理解该词需结合“敦”的厚重诚信义与“明”的智慧光明义。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敦”和“明”的单字释义及引申义有详细阐述,是理解复合词“敦明”的基础。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收录并解释了“敦明”一词,侧重其品德含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作为探求词语古义与源流的权威工具书,对“敦”和“明”的古义及复合词有深入考释。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提供了“敦明”在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敦明”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敦明”意为昭明,即显扬光明、彰明正道。其中“敦”有厚道、笃实之意,“明”则指光明、显达,组合后强调通过内在的敦厚品质来显扬光明之理。
二、古典文献中的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文语境,例如:
- 宋代司马光《稷下赋》中:“诚能拨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指去除浮华,回归本真以彰明正道。
- 司马光另一诗句“结交英俊乐如何,风谊敦明寄咏歌”,则借“敦明”表达对高尚情谊与品德的赞美。
三、姓名学中的引申含义
现代多用于人名,寓意结合“敦”与“明”的积极特质:
- 敦:象征敦厚、诚恳;
- 明:代表光明、睿智。
组合后寄托了“温和宽厚、光明磊落”的期许,但需注意姓名学解释属于文化衍生意义,非词语本义。
四、使用建议
该词较适用于文学创作或古文研究场景,日常口语中罕用。若用于取名,可参考其古典内涵与积极寓意,但需结合具体文化背景考量。
别人正在浏览...
豹雾隐必备伯首冲疲淳劲楚薮低昂帝事都啰俯顺工读学校伙种坚附溅湿肩舆接谈警敏晶天就列均守狂汉诳耀刳形去皮烂襟襟牢九老耄劳扰礧击良知俚赖灵魄栾栱满岁匹偶签帙七星床拳握取急羣生燃耗瑞羽三轮车山枕市丈率土同庆司谏饲秣随侯之珠岁考它肠叹悔探手坦遂铁板铜琶贴兑铁砧隈壖逶迱消渴谢安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