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和书套。泛指书籍。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再抒鄙怀用伸酬谢》:“抽书乱籤帙,酌茗烦甌机。” 宋 陆游 《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籤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签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签帙”由“签”和“帙”组成:
文学与历史用例
唐代陆龟蒙在诗中提到“抽书乱籤帙”,宋代陆游也有“贯花籤帙压车辕”的描述,均以“签帙”代指书籍的整理与保存。
现代与古代用法的差异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公文印章”,但这一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主流权威释义仍以“书籍”为核心。
相关词汇扩展
类似词语如“签幐”(qiān téng)也指书签与书囊,进一步印证“签帙”与书籍装帧的关联。
“签帙”本义为书籍的标签和封套,后引申为书籍的代称,多见于古典文献。若需具体诗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唐宋诗文用例。
《签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用来记录文书或文件内容的绢帛或纸张。它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书写和记录的重视,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签帙》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签”字的部首是“竹”,“帙”字的部首是“巾”。笔画方面,“签”字共有6笔,“帙”字有12笔。
《签帙》在古代是指用于记录文书的一种特殊纸张。它源自于古代的文化和社会需求,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代和魏晋时期。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籤帙」。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签帙》中的“签”字在古代常常写作“籤”,由于演变和简化,成为了现代的“签”。而“帙”字则保持了较为一致的写法。
1. 古代官员常常使用签帙来记录政务和政令。
2. 老祖宗留下的签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组词:签字、签名、帙册、文帙。
近义词:文件、文书、纸张。
反义词:白纸、空白、无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