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庄子·山木》:“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於无人之野。” 郭象 注:“刳形,欲令无其身,忘其国,而任其自化也。” 成玄英 疏:“刳形,忘身也。去皮,忘国也。”
“刳形去皮”是一个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不同来源综合分析如下:
该成语原指忘却形体与家国的束缚,顺应自然之道,强调摆脱世俗牵绊,追求精神自由。其核心思想与庄子哲学中的“无为”“逍遥”一脉相承。
原始出处
出自《庄子·山木》:“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郭象注解:“刳形,欲令无其身,忘其国,而任其自化也。”成玄英进一步阐释:“刳形忘身,去皮忘国”。
道家思想关联
该成语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通过剥离外在形骸与世俗身份(如地位、名利),达到与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
在古籍中,该词常与“洒心去欲”连用,强调内外兼修的解脱。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哲学讨论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隐喻意义。
注:不同来源对词义存在解读差异,建议优先参考《庄子》原典及权威注解(如、5)。
刳形去皮,指的是将动物或人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切除或剥离的行为。这个词汇常用于描述古代刑罚或解剖的过程。
刳(部首:刀,笔画:2)+ 形(部首:彡,笔画:7)+ 去(部首:厂,笔画:2)+ 皮(部首:皮,笔画:5)
“刳形去皮”一词可能最早出现在古代法律文献中,用来描述对犯人的残酷刑罚。在古代法律制度中,刑罚常常采取残酷的手段,以示威慑和给犯人带来巨大痛苦。
刳形去皮(繁体字:刳形去皮)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刳形去皮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字的演变,现代标准化的写法已经成为主流。
1. 在古代,罪大恶极的犯人会受到刳形去皮的刑罚。
2. 刳形去皮的残忍程度令人无法想象。
剥皮、剥肤、剖解、解剖
剥皮、剥肤、剥离、剖解
保护、包裹、覆盖、保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