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宣德 六年,因 江 南农民运粮到北方各仓,往返需时几近一年,有误生产,改令农民送粮至 淮安 、 瓜州 ,交付卫所官军北运。农民向官军补贴路费和耗米,称贴兑。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当时民以为不堪,故改定於 淮安 、 瓜州 水次,增加船脚耗米,对船贴兑,与军领运,此所谓兑运也。”参阅《明史·食货志三》。
“贴兑”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源于明代漕运制度中的一项政策调整,以下是详细解释:
贴兑指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推行的漕运改革措施。原本江南农民需自行将粮食运至北方粮仓,但因路途遥远耗时近一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朝廷遂改为由农民将粮食运至淮安、瓜州等中转地,再交付卫所官军负责北运。农民需向官军补贴运输途中的路费及粮食损耗,这一补贴过程称为“贴兑”。
此政策被称为“兑运法”,是明代漕运制度的重要改革。归有光在《遗王都御史书》中提到,此举虽缓解了农民压力,但仍存在争议,部分民众认为负担未完全解决。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贴兑”可能指货币兑换中的手续费或额外支付,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明代漕运制度,可参考《明史·食货志三》或相关历史研究文献。
《贴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通过贴现或兑现货币实现兑换。
《贴兑》的拆分部首是贝字旁和兑字旁,拆分后的笔画是贝字旁3画和兑字旁11画。
《贴兑》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商业交易方式和货币兑换方式。在古代,商人和金融机构为了方便交易和兑换货币,会使用贴现或兑现的方式进行操作。因此,形成了这个词语。
《贴兑》的繁体字为「貼兌」。
在古时候,汉字《贴兑》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
1. 请您将这张支票贴兑成现金。
2. 他在银行里贴兑了一大笔钱。
贴现、兑换、货币、实现、金融、交易
兑付、兑现、赎回
扣留、克扣、拒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