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良知的意思、良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良知的解释

(1)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观念

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学》

(2) [good friend;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详细解释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用以指知识。 *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3).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良知是汉语中表示人内心先天存在的道德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阐释:

一、基本定义

指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感知力与价值判断本能。《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天赋的道德观念与辨别善恶的能力”,强调其先验性与普遍性。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揭示其先天存于人心的特性。

二、哲学意涵

  1. 道德本体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发展“致良知”学说,称:“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即天理在人心中的呈现,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的道德自觉。

  2. 判断标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为“本然之善心”,强调其作为行为准则的功能:“良知即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衍生出三重含义: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2.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数据库(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2011.

网络扩展解释

“良知”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尤其在王阳明心学中被系统发展为“致良知”理论。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良知指人类先天具备的道德判断能力,即不依赖后天学习就能分辨是非善恶的智慧。孟子最早提出:“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认为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二、内涵解析

  1. 天赋道德属性
    儒家认为良知是“天道”赋予人的内在准则,如王阳明所言:“良知即天理”。这种能力表现为:

    • 自然感知:如知痛、知寒、知饥的本能反应
    • 道德直觉:无需推理即可判断善恶,如“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恻隐之心
  2. 知行合一性
    王阳明强调“未有知而不行者”,认为真正的良知必然引发行动。例如知道孝顺就会自然产生孝行,若只知而不行则非真知。

  3. 双重词义

    • 伦理学概念:道德本体(主要含义)
    • 人际关系指代:谢灵运诗中“赏心惟良知”指知己好友

三、现代发展

当代对良知的理解更强调实践性,如周恩来提出要用“智慧和良知”进行独立判断。现代心理学则认为良知是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结合,既包含先天倾向,也受文化环境影响。

扩展参考: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主张通过“事上磨练”(实践)唤醒内在良知,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的修养方法。

别人正在浏览...

嗌喉白骆罢亚背篷笔脚不为五斗米折腰裁核捶床戳咕戴名世放影覆本辅车唇齿府快傅着赶工隔间哥钟犵猪裹足锢塞谏楚洊至积卑酒所卷笔刀撅皇城﹐打怨鼓巨奸克肤夸士理固当然邻右龙鉢髦期梦华墨惨牌尾疋郑全局容让圣保罗大教堂设问使持节绶鸟寿山石刻属统腾奋跳还蹄趹替古人耽忧宛驷剜剜帏幕鲜车怒马乡楼先圣鲜甜献羡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