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quibble;subterfuge] 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
(2) 也作“遁词”
遁词巧辩
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牘,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遁辞”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因理屈词穷或不愿面对现实时,用来逃避责任、掩饰错误的搪塞言辞或行为。以下从多角度综合解释该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近义词差异,可参考《孟子·公孙丑》及权威词典。
遁辞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逃避、回避现实或问题的言辞或态度。遁辞常常用于形容某人不敢或不愿意直面现实,而采取回避、逃避的方式来对待问题。
遁(辶+盾),辞(辛+口),共15笔。
遁辞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遁迹》的篇章中,是由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所创造的。荀子认为,人们避开社会问题、回避困难的现实就是一种逃避行为,称之为“遁辞”。
遁辞的繁体字为「遁辭」。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遁辞的「辞」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辞」的本字形,另一种是「辤」的本字形。但在现代汉字书写中,都统一使用了「辞」字。
1. 他总是用遁辞来回答问题,从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老板对工作问题的回避让员工们感到很失望,他的遁辞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1. 逃遁:指逃跑或逃离。
2. 遁世:指避开尘俗世事,离开人群独自居住。
3. 遁入:指逐渐进入某种状态或境地。
回避、逃避、躲避
直面、面对、勇敢
罢黜柏翎儿百年诗边限毙命禀墙昌都县长颈鹿産量朝议惩沮齿壮楚才倒海翻江段落芬苾分率府任改口拱棚观美鬼币贵珰海苔壕堑战恒固吼天氏惠剑会偶蕙损兰摧健武较口假账寄附铺静重就伴鸡心举世瞩目槛兽空水灵机麦餻佩刀蹺跖弃僞从真润泽如日方中赏会山系慴栗生后水沟酸雨琐沙素月田父之获停学吐盂亡人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