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辭的意思、遁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辭的解釋

(1) [quibble;subterfuge] 因為故意躲閃或掩飾錯誤、或者由于理屈詞窮或不願以真意告訴他人時,用來搪塞的話

遁辭知其所窮。——《孟子·公孫丑》

(2) 也作“遁詞”

遁詞巧辯

詳細解釋

亦作“ 遁詞 ”。亦作“遯辭”。亦作“遯詞”。指理屈辭窮或不願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孟子·公孫丑上》:“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後漢書·逸民傳·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辭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張載 《語錄鈔》:“遁辭者無情,隻是他自信,元無所執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六》:“但不知講學家見之,又作何遁詞耳。”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是以為文,匆遽張皇,盈篇累牘,迄乎終篇,則曰:‘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其所武斷,莫非遯詞。”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臉上現出慚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辭了。” 艾青 《火把》詩之十六:“現代的戀愛,是一個異性占有的遁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遁辭”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因理屈詞窮或不願面對現實時,用來逃避責任、掩飾錯誤的搪塞言辭或行為。以下從多角度綜合解釋該詞: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含義:指逃避問題或責任的借口,常見于因理虧、心虛而閃爍其詞的情境。
  2. 構成解析:
    • “遁”:本義為逃避、隱藏(《說文解字》),如“遁世”即隱退;
    • “辭”:指言辭、托詞,組合後強調用言語掩飾真實意圖。
  3. 古籍溯源: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上》:“遁辭知其所窮”,指通過搪塞之辭可窺見其理屈。

二、使用場景

  1. 批評逃避行為:多用于指責他人推卸責任,如“他用學曆不公作為遁辭”。
  2. 文學與口語:
    • 書面語中常見于議論文或批判性文本,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批評僞善者“作何遁辭”;
    • 口語中可替換為“借口”“托詞”等,但“遁辭”更強調刻意逃避的貶義色彩。

三、相關辨析


四、示例應用

  1. 古籍用例:張載《語錄鈔》稱“遁辭者無情”,批判缺乏真誠的言辭。
  2. 現代語境:如職場中推诿責任:“他總以‘流程問題’為遁辭,回避自身失誤”。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近義詞差異,可參考《孟子·公孫丑》及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辭是什麼意思

遁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逃避、回避現實或問題的言辭或态度。遁辭常常用于形容某人不敢或不願意直面現實,而采取回避、逃避的方式來對待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辶+盾),辭(辛+口),共15筆。

來源

遁辭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遁迹》的篇章中,是由中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所創造的。荀子認為,人們避開社會問題、回避困難的現實就是一種逃避行為,稱之為“遁辭”。

繁體

遁辭的繁體字為「遁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遁辭的「辭」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辭」的本字形,另一種是「辤」的本字形。但在現代漢字書寫中,都統一使用了「辭」字。

例句

1. 他總是用遁辭來回答問題,從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

2. 老闆對工作問題的回避讓員工們感到很失望,他的遁辭隻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組詞

1. 逃遁:指逃跑或逃離。

2. 遁世:指避開塵俗世事,離開人群獨自居住。

3. 遁入:指逐漸進入某種狀态或境地。

近義詞

回避、逃避、躲避

反義詞

直面、面對、勇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