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者;流亡者。《礼记·大学》:“ 舅犯 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郑玄 注:“亡人谓 文公 也。时辟 驪姬 之谗,亡在 翟 。”《史记·吴王濞列传》:“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蔡有守 《送抱香之南洋》诗:“英雄知己有 红拂 ,寧伴亡人去国无。”
(2).死者。《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身在众中嫌赘物,心期地下伴亡人。”
(3).用为詈词。《西游记》第七二回:“只见那七个女子,蹲在水里,口中乱駡那鹰哩,道:‘这个匾毛畜生,猫嚼头的亡人!’”
(4).迷妄之人。亡,通“ 妄 ”。《庄子·庚桑楚》:“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 高亨 《诸子新笺·庄子·庚桑楚》:“亡借为妄,古通用。”
亡人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指死去的人
现代汉语中多指已故者,常见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法律文书、悼念用语)。
例句:"清明时节,人们常祭奠亡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9年。
逃亡者;流亡之人
古义沿用,指因战乱、灾祸等逃离故土的人。
例句:"战国时期,亡人避祸于他国者众。"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
指被灭亡国家的人民
先秦文献中特指因国家覆灭而失去归属的群体。
来源:《辞海》(第7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通假字用法
通“忘”,表“遗忘”(罕见,见于部分古籍)。
例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恐其亡人也。"(《礼记·曲礼上》注疏)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权威参考来源:
“亡人”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释义及例证:
逃亡者/流亡者
指因躲避灾祸或政治原因逃亡在外的人。如《左传·僖公九年》提到“臣闻亡人无党”,《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吴王“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死者
多用于古代文献,指已故之人。例如《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用梧桐布“覆亡人”,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心期地下伴亡人”。
詈词(骂人话)
作为贬义表达,类似“死鬼”。如《西游记》第七二回中蜘蛛精骂鹰“猫嚼头的亡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用“亡人”斥责偷鸡者。
迷妄之人(通假“妄”)
少数文献中“亡”通“妄”,指虚妄、不切实际的人,如《礼记》郑玄注提及“亡人”的迷妄属性。
注意: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现代汉语中“亡人”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语境(如丧葬习俗),日常使用较少。
饱餐边襕笔匠玢璘佁儗池盐传圭袭组鉏鹤番上帆帏烦壅附见根菜类蔬菜更动鸹捋过门慌作一团贱庶绞死借镜荆楚景止九方臯局蜷粮餽连架炼冶令族率由俛仰南陈北崔年逾不惑甯武子逆喻频呻辟谣轻舫情之所钟穷市楸户器重荣华富贵荣泉三策三大礼三经蛇吞象释奠时服石穴守灵霜缯溲箕遂威橐佗委仰无如之奈相候闲趣觿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