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朝议的意思、朝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朝议的解释

(1).谓在朝中议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孝景 时每朝议大事, 条侯 、 魏其侯 ,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

(2).指朝廷的评议、决议。 晋 潘岳 《关中诗》:“翘翘 赵王 ,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 淳祐 辛亥, 郑丞相 清之 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 清 李清 《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 崇禎 为重徵。”

(3).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 隋 ,散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秦忠献 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傚之,虽貽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朝议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政治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核心含义:朝廷议事制度

指古代中国在宫廷内由皇帝主持、文武官员参与的正式议事决策活动。

特征:

  1. 层级性:多涉及国家军政要务(如立法、外交、战争),需按官职高低依次奏议。
  2. 仪式性:通常在特定宫殿(如汉代未央宫、唐代宣政殿)举行,遵循严格礼仪规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536页)定义:“朝廷集议政事”。

二、引申官职:朝议大夫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文散官名,属中高阶文官虚衔(正五品)。

职能演变:

文化意义

该词浓缩了中国古代“庙堂决策”的政治传统,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决策机制,常见于《史记》《资治通鉴》等史籍。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孝景朝议,窦婴与田蚡争辩于东朝廷”,生动呈现汉代朝议场景。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第三版)
  3.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

    注:因古籍类工具书无公开电子版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如中华经典古籍库(https://www.ancientbooks.cn/

网络扩展解释

“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及特点:

一、基本释义

  1. 在朝中议政的活动
    指官员在朝廷上讨论国家大事的行为,例如《史记》记载汉景帝时期“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2. 朝廷的评议与决议
    表示经过讨论形成的官方决策,如晋代潘岳《关中诗》中“朝议惟疑,未逞斯愿”,即指朝廷对赵王请求的商议结果。

  3. 官职名称的简称
    隋代始设“朝议大夫”作为散官职位,唐宋沿用,明清时为四品官阶。


二、作为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组织形式
    分为“廷议”和“集议”两种:

    • 廷议:皇帝主持朝会时,百官当朝提出并讨论事务;
    • 集议:皇帝将事务下放至特定官员群体(如九卿)商议后再上报。
  2. 内容范围
    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国家核心事务,例如汉代对诸侯政策的制定、宋代对科举制度的调整等。

  3. 作用与局限

    • 作用:通过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皇权;
    • 局限:最终裁决权仍归皇帝,如明代借“朝议”名义征收房产税引发民怨。

三、历史案例


四、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朝议”可比喻为政府或企业的高层决策会议,但其核心仍保留“集议—决断”的古代政治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制度演变,可查阅《史记》《云麓漫钞》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列背面标石笔乾参光禅灯驰志打狗欺主道举雕文刻镂定胜多怎繁果烦恼树反掖沸天震地风台浮收勒折干涝钩别寡汉广青官责归橐贺辞踝蹄婆家藏胶续畿丞集锦鯨蠟津梁沮遏开拔癃惫龙施龙腥伦好炉瓶三事美芹之献灭杀鸟穷跑调濮上湫陋齐终鹊舌羣口铄金热卖三大书三剑韶敏设帐私白同仇敌忾僞蔽餧人卧果儿详説新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