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杜茎山的意思、杜茎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杜茎山的解释

植物名。也叫土恒山、踏天桥、水麻叶。属紫金牛科,常绿灌木。少分枝,有时攀援状,全部秃净。叶互生,近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浆果球形或卵形,花萼宿存。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分布 长江 中、下游及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等地。根、叶皆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常山蜀漆》﹝附录﹞引 苏颂 曰:“﹝杜茎山﹞生 宜州 ,茎高四五尺,叶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实如枸杞子,大而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杜茎山(学名:Maesa japonica)是紫金牛科杜茎山属常绿灌木,其名称与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密切相关。该植物在我国传统文献及现代植物学体系中具有明确记载,以下从汉语释义角度解析其命名内涵:

一、中文名释义 "杜"取自古代汉语中"堵塞、封闭"之意,《说文解字》释为"甘棠也",后引申指木质坚实。结合该植物茎干直立、分枝密集的特点,形容其枝干丛生形成屏障状的特征。"茎山"则直观描述其形态——木质化主茎明显,成株高度可达1-3米,在低矮灌木中显得突出如山峦堆叠,此命名法符合《中国植物志》对植物中文名称"因形赋名"的记载原则。

二、形态特征溯源 据《浙江植物志》记载,杜茎山叶片革质,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15厘米,边缘具疏锯齿,叶面深绿色具光泽。其伞形花序腋生,白色小花直径约4毫米,浆果球形呈黄白色,这些特征与《本草图经》中"叶青厚泽,实若珠串"的描述相印证,体现命名中对植物花果形态的观察记录。

三、生态习性与应用 该物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海拔3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指出其具有耐阴、喜湿润土壤的特性。在传统应用中,明代《救荒本草》载其嫩叶可作代茶饮,现代研究则发现其根皮含三萜类化合物,印证了《中华本草》所述民间用其治疗水肿的药用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杜茎山”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植物学含义(主要解释)

杜茎山是报春花科杜茎山属的常绿灌木,学名 Maesa japonica,具有以下特征:

  1. 形态特征

    • 小枝无毛,叶革质,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5厘米,叶缘全缘或具疏齿。
    • 花冠白色,钟形,总状或圆锥花序腋生;果实球形,肉质,具腺纹,花期1-3月,果期5-10月。
  2. 分布与生境
    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至台湾以南各省区,以及日本、越南北部,多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灌木丛或阔叶林下。

  3. 药用价值

    • 全株可入药,性味苦寒,功能祛风寒、消肿利尿,主治感冒头痛、水肿、跌打损伤等。
    • 根叶煎服可治皮肤风毒、崩漏;外敷止血、消肿。

二、成语含义(次要解释)

据部分资料记载,“杜茎山”可能衍生为成语,比喻才华出众、令人钦佩,源自明代文学家杜杲的事迹,与南京地名相关。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文献考证。


现代语境下“杜茎山”主要指植物,兼具生态与药用价值;成语用法需谨慎考据。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植物图鉴或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汗拔葵啖枣奔劳比昵踣覆博习吃屈出离春季大祸临头担当不起电刑洞若观火鹅车肥腯芥蓝高卓管窥沽矫古已有之扢扎荷橐持筹欢歌晦默绛英见所不见郊射鸡鹿进屋蠲忿驹阴鞠育客奉滥伪辽辽礼毕没精打采囊矢内关凝鍊潜质倾羲犬马恋主去本就末染丝之变扫地夫上腰山蓣奢比綀服水精毬陶情适性龆日蛈母停妻再娶往时文氓宵练晓旨膝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