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举的意思、对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举的解释

犹对偶;相对举出。 清 汪师韩 《诗学纂闻·对举字》:“轩輊、依违、然疑、淹速,以对举见意。”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四》“于越”:“《春秋》之‘於越’,即是‘越’而以‘於’为发声,视此文之‘于越’与‘戎翟’对举者不同。”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辞笔或诗笔对举, 唐 世犹然,逮及 宋 元 ,此义遂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举是汉语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在语言表达中,将两个在结构、语义或功能上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并列呈现的一种修辞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比、对照或互补,凸显事物的特征、强化表达效果或形成特定的韵律美感。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1. 结构对称性

    对举要求并列的双方在语法结构上保持高度一致或相似,形成整齐的对应关系。例如:

    “风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其中“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构成工整的句法对称 。

  2. 语义关联性

    对举的双方在意义上通常呈现以下关系:

    • 对比(如“贫者食糟糠,富者厌梁肉”);
    • 互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并列共存(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功能与表达效果

  1. 强化逻辑与说服力

    通过正反或并列关系的并置,增强论证的严密性。例如《论语》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对举揭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

  2. 增强韵律与节奏感

    在诗词与骈文中,对举形成工整的平仄、字数对应,提升语言音乐性。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凝练意象与深化意境

    通过并置相关意象,构建画面感与情感张力。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两组意象对照,烘托羁旅苍凉 。


三、分类与应用场景

  1. 词法对举

    单字或词语的对称使用,常见于成语(如“南辕北辙”“前因后果”)及标题(如“古今中外”“功过是非”)。

  2. 句法对举

    分句或句子的并列,多用于议论文与诗歌。如《荀子·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通过重复结构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

  3. 篇章对举

    在赋体或长文中,段落间形成呼应。如《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段情景对照,凸显“不以物喜”的主旨 。


四、学术权威定义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对举为“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 。

  2.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将其归为“对偶”的子类,强调其“形式相称、意义相联”的本质 。

  3.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

    指出对举在古典文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汉语形式美与意蕴美的统一体现” 。


参考文献来源(按引用顺序):

  1. 王力《古代汉语》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3. 谭永祥《汉语修辞格大辞典》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对举是汉语中一种修辞手法,指将两个相对或并列的事物、观点并列呈现,通过相互映衬、补充来增强表达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1. 基本概念
    对举指“并列两类事物或情况”,通过两两相对的列举形成呼应。例如“有人说你无情,我却说你无私”中,“无情”与“无私”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2. 关键特征

    • 并列性:两类事物/观点需同时出现,结构对称但不严格要求字数相等(区别于严格的对偶);
    • 互补性:通过相互衬托凸显核心内涵,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与绿的色彩对比。

二、与相似修辞手法的区别

对比维度 对举 对偶
结构要求 仅需并列关系,句式可灵活 严格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
作用侧重 强调互补衬托 侧重形式对称与音韵美感
示例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对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三、应用场景与作用

  1. 文学创作
    常用于诗歌、散文中增强画面感,如《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举批判时弊。

  2. 日常表达
    通过正反观点并列(如“有人批评你固执,我却赞赏你坚持”)实现委婉反驳或强化立场。


四、历史溯源

清代学者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提出“对举见意”,指通过相对词语(如“轩轾”“依违”)表达深层含义。鲁迅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分析唐代文学对举手法的广泛运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对举案例,可参考关于《师说》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半臂扮演裱背匠表达式婢壻搽拳吃洴出庭费出韵丛怨摧轮错节盘根荡薄貂帐二进烦恼业奋起直追纲纪仆感会工头国嗣鼓鼗猴梅胡扯徽芳火牌简夷嫁妆藉稿解铃还须系铃人窘絶箕帚之使连亘六尺马龙韬豹略乱杂论藏漫反射牛吏醲醅拍刀赔赃峭削趣旨惹气弱疾三王城善哉生活十二经脉十科霜水书幌踏莎行特知位主雾雰响铁县命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