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帷。亦指书房。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犹临书幌而不休,对欹案而忘怠。” 唐 刘长卿 《过裴舍人故居》诗:“书幌无人长不捲,秋来芳草自为萤。”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一:“五更晓色来书幌,半月寒声落画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岱 ,字 次岳 ……《清明》云:‘忽忽春光过半时,浴蚕天气雨如丝,无端柳色侵书幌,忆着河桥折处枝。’”
“书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书斋中的帷幔或窗帘,也引申代指书房。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如梁代刘孝绰在《昭明太子集序》中写道“犹临书幌而不休”,形容专注读书的场景。
部分资料(如)提到该词与《红楼梦》中“表面有学问”的引申义相关,但此说法缺乏早期文献支持,可能与另一成语“书箧空虚”混淆,需谨慎采信。
“幌”本指布幔,古代书房常用帷幔遮光或分隔空间,因此“书幌”成为书房的代称,类似“芸窗”“青藜阁”等雅称。
《书幌》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书本的封面或书皮。
《书幌》的部首是“⺡”(也可写作“⺮”),由两个笔画组成。
《书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用来形容书本的封面。
《书幌》的繁体字为「書幌」。
在古代,书幌的汉字写作「書幌」。其中,「幌」字通过将「㞗」与「巾」字结合而成,表示用于覆盖、遮挡的东西。
小明拿起一本书,好奇地看着书幌上的精美插画。
书幌包括了两个独立的词语:“书”和“幌”。其中,“书”指的是书本,“幌”指的是封面或书皮。
与“书幌”意思相似的近义词有“书壳”、“书皮”。
与“书幌”意思相反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但可以用“书眉”表示封底,即与书幌相对的部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