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护的意思、都护的详细解释
都护的解释
[title of the highest administrative commanding officer in border area] 古代官名。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详细解释
(1).官名。 汉宣帝 置 西域 都护,总监 西域 诸国,并护南北道,为 西域 地区最高长官。其后废置不常。 晋 宋 以后,公府则有参军都护、东曹都护,职权较卑,与 汉 制异。 唐 置 安东 、 安西 、 安南 、 安北 、 单于 、 北庭 六大都护,权任与 汉 同,且为实职。 元 代有 北庭 都护。 明 清 废。《汉书·郑吉传》:“ 吉 既破 车师 ,降 日逐 ,威震 西域 ,遂并护 车师 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 吉 始焉。” 颜师古 注:“并护南北二道,故谓之都。都犹大也,总也。” 唐 王维 《陇西行》:“都护军书至, 匈奴 围 酒泉 。” 明 杨慎 《塞垣鹧鸪词》:“都护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甘泉 。”
(2).传说中的一种鸟名。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寓孔雀书》:“蛇与孔雀(交),偶有得其卵者,使鸡抱伏,即成,其名曰都护。初年生緑毛,二年生尾、生小火眼,三年生大火眼,其尾乃成矣。”
词语分解
- 都的解释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会。通都大邑。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国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闲雅,甚都”。都丽。都雅。 总:都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称头目、首领。
- 护的解释 护 (護) ù 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护。护卫。护理。护士。护航。护林。辩护。守护。 掩蔽,包庇:护短。庇护。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都护”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主要用于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辖。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都护”指古代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职责包括统辖军队、维护边防、管理民族事务等。其名称源于“都”(全部)与“护”(监护)的组合,意为“总监护”。
二、历史沿革
- 西汉起源
汉武帝时期设使者校尉管理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正式设置“西域都护”,作为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南北道诸国。
- 唐代发展
唐朝在边境设六大都护府: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负责边防、民族事务及行政管辖,职权范围扩大且为实职。
- 宋元至明清
宋代后职权逐渐削弱,元代保留北庭都护,明清时期废止该官职。
三、主要职责
- 军事管理:统领边防军队,抵御外敌入侵,如唐代都护府直接管辖戍边军队。
- 行政管辖: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维护地区稳定,如西汉西域都护协调西域诸国关系。
- 外交职能: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外交事务,例如唐代安西都护府负责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四、文学与文化意义
唐代边塞诗中常出现“都护”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都护铁衣冷难着”,既反映其军事职责,也体现戍边艰苦。
五、相关延伸
- 都护府:汉唐时期设立的边疆管理机构,如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核心机构。
- 与现代对比:职能类似现代“军区司令员”与“地方行政长官”的结合体,但涵盖更广泛的民族和外交事务。
总结来看,“都护”是古代中原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官职,兼具军事威慑与行政管理双重功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二
都护(dū hù)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都”,第二个部首是“户”。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都”字有9个笔画,部首是“邑”;“户”字有4个笔画,部首是“户”。
《都护》一词源于古代汉族的官职名称,指的是边疆地区的高级军事官员。这个词在汉字的繁体字中保持不变,仍然是“都护”。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都护》在古代的写法为两个字分开,分别写作“都”和“护”,并且都用直线画线。
以下是关于《都护》的例句:
1. 他是边境地区的都护,负责戍守边防。
2. 这位都护统率军队,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与《都护》相关的组词有:都督、护城河、护航等。
近义词可以是:总督、边将、辖地主等。
反义词可以是:辖地主、土匪、叛军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奥林匹斯百花潭报复陂淀北京医科大学碧麦春貌摧剉呆滞东坦贩交买名割让公朝观国果达杭庄活受僭侈减少简字娇嫮戒速解衣般礴界障今兹击壤鼓腹赍助磕硼灵悟凛肃闾师緑水青山骂诅昧利鸣橹眀眀米外史密用秣蹇内证拟斥潜计青铺清怨穷峡诗胆世掌丝纶税饷竖琴树怨私赎抬手弢敛通行本颓废派托避王瓜万叶枭才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