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护的意思、都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护的解释

[title of the highest administrative commanding officer in border area] 古代官名。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详细解释

(1).官名。 汉宣帝 置 西域 都护,总监 西域 诸国,并护南北道,为 西域 地区最高长官。其后废置不常。 晋 宋 以后,公府则有参军都护、东曹都护,职权较卑,与 汉 制异。 唐 置 安东 、 安西 、 安南 、 安北 、 单于 、 北庭 六大都护,权任与 汉 同,且为实职。 元 代有 北庭 都护。 明 清 废。《汉书·郑吉传》:“ 吉 既破 车师 ,降 日逐 ,威震 西域 ,遂并护 车师 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 吉 始焉。” 颜师古 注:“并护南北二道,故谓之都。都犹大也,总也。” 唐 王维 《陇西行》:“都护军书至, 匈奴 围 酒泉 。” 明 杨慎 《塞垣鹧鸪词》:“都护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甘泉 。”

(2).传说中的一种鸟名。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寓孔雀书》:“蛇与孔雀(交),偶有得其卵者,使鸡抱伏,即成,其名曰都护。初年生緑毛,二年生尾、生小火眼,三年生大火眼,其尾乃成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官职术语,主要源于汉唐时期,指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负责管辖边疆事务、维护边境安全及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都护”一词中的“都”意为总领或统领,“护”则指护卫或保护,合起来表示“总领护卫”之意,常用于指代中央政府派驻边疆的高级官员。

在历史背景中,都护制度起源于汉代,如汉朝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其长官称为“都护”,负责协调西域诸国事务、防御外敌入侵。唐代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都护的职责包括军事指挥、行政管理、民族安抚及贸易监管。据《辞海》补充,都护的职位通常由朝廷委派的重臣担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辖区称为“都护府”,是中央政权对边疆实施间接统治的重要机构。

从词义演变看,“都护”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仍常见。例如,在古文中,“都护”常出现在诗歌和史书中,如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就多次提及都护形象,象征国家边防的守护者。参考《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强调了其作为历史专有名词的属性,常用于描述古代军事行政体系。

都护的核心含义是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边疆管理策略。以上解释综合了权威词典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以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

“都护”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主要用于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辖。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都护”指古代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职责包括统辖军队、维护边防、管理民族事务等。其名称源于“都”(全部)与“护”(监护)的组合,意为“总监护”。

二、历史沿革

  1. 西汉起源
    汉武帝时期设使者校尉管理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正式设置“西域都护”,作为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南北道诸国。
  2. 唐代发展
    唐朝在边境设六大都护府: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负责边防、民族事务及行政管辖,职权范围扩大且为实职。
  3. 宋元至明清
    宋代后职权逐渐削弱,元代保留北庭都护,明清时期废止该官职。

三、主要职责

四、文学与文化意义

唐代边塞诗中常出现“都护”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都护铁衣冷难着”,既反映其军事职责,也体现戍边艰苦。

五、相关延伸

总结来看,“都护”是古代中原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官职,兼具军事威慑与行政管理双重功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百慕大群岛捭棁鼻渊差人孱蒙凼肥挡子敌雠洞鉴古今贩客非分蜂起云涌封锁分役干烈膏沃鳏老国姝寒家槐壤黄胤慧齿火壶卢笏头颉羹叫化子旌棨谨阅灵花临死吏政矛叉面交民淳俗厚弄音贫衲丕时气不愤穷空茕困山库设奠神母狮舞帅性水下枢机束系思女碎折裙素位掏肠剖肚跳出通可通容王涂屋头显得邪城斜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