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鼓腹的意思、击壤鼓腹的详细解释
击壤鼓腹的解释
《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 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原谓人民吃得饱,有馀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圣上日兴太平之理(治),不贡不王者,悉以诛讨,而制度大立,长使僕辈为匪人耶?其终无以见明,而不得击壤鼓腹,乐 尧 舜 之道耶?”《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为致治之本,使政令平简,民人熙洽,海内击壤鼓腹以歌太平,斯乃治古之乐,可得以器象求乎!”
词语分解
- 击壤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
- 鼓腹的解释 .鼓起肚子。谓饱食。《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 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唐 岑参 《南溪别业》诗:“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清 曹寅 《五月十一夜集西堂限韵》
网络扩展解释
“击壤鼓腹”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形容太平盛世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无忧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含义
- 击壤:源自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用木片击打地面),象征百姓闲暇时的娱乐活动。
- 鼓腹:字面指吃饱后鼓起肚子,引申为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 整体:两者结合,比喻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常用于赞颂盛世景象。
出处
- 《庄子·马蹄》:提到“鼓腹而游”,描述上古赫胥氏时代百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帝王世纪》(晋·皇甫谧):记载尧帝时期“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成为“击壤”典故的源头。
用法与例句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强调社会安定、民生富足。
- 例句:
- 唐代柳宗元《与裴埙书》中感叹:“不得击壤鼓腹,乐尧舜之道耶?”
- 《续资治通鉴》称宋仁宗时期“海内击壤鼓腹以歌太平”。
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 近义词:击壤而歌、含哺鼓腹、歌舞升平。
- 关联典故: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
- “凿井耕田者不知帝力”(唐·卢照邻)。
文化意义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常与尧舜等圣王治世相联系,强调“无为而治”下百姓的自然安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击壤鼓腹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击打瓮鼓而肚子鼓胀。它的拆分部首是手部部首手(扌)和自然部首口(口),共计两个部首。此外,击壤鼓腹的笔画数为15画。
击壤鼓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吃得饱饱的,犹如敲击瓮鼓那样肚子鼓胀的样子,具有夸张与幽默的意味。这个词语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中都比较常见。
如果将击壤鼓腹用繁体字写出来,应该是「擊壤鼓腹」。繁体字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仍然被广泛使用,在一些传统文化领域也会采用。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击壤鼓腹这个词语并没有太大差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所以在不同的书法或拼音系统中,并没有出现过太多变化。
以下是一个使用击壤鼓腹的例句:他吃完一顿丰盛的饭菜后,肚子像击壤鼓腹一样鼓胀起来。
除了击壤鼓腹,还有一些相关的词语可以组成语境。例如,击鼓鸣金、击节称赏等,这些都是形容鼓乐声音或打击乐器的动作。在形容人吃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类似的词语,例如腹饱如瓮、饭肚子鼓等。
在意义上,击壤鼓腹没有明显的反义词。但是,你可以使用一些近义词来代替,例如「鼓鼓囊囊」、「吃饱喝足」等。而与击壤鼓腹相反的草率饮食、吃得少等词语则可以视为一种反义。
综上所述,击壤鼓腹是一个描述人吃得饱饱的词语,拆分部首为手和口,笔画数为15。它源自于民间传说和戏曲,并在文学和口语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了满足你的需求,这篇文章使用了h标签来标识段落标题,使用p标签来排版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