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的意思、观国的详细解释
观国的解释
指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宋书·孝武帝纪》:“内难甫康,政训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选造无观国之美。”《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郑德基 《赠隐者》诗:“读书岂必皆观国,学佛何须定出家。”
词语分解
- 观的解释 观 (觀) ā 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瞻(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专业解析
"观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来理解。主要释义如下:
-
观察国情,了解民风政情
- 这是最核心的含义。"观"指观察、考察,"国"指国家、邦国。合起来指通过实地考察或细致观察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风俗民情、治理水平等。这体现了古代治国理政中重视实地调研的思想。
- 例证:《周易·观卦》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虽未直接出现"观国"二字,但"观"的对象(天文、人文)与治国密切相关,体现了"观"以知天下、化天下的思想,为"观国"提供了哲学基础。
- 例证:《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描述了天子通过巡守、采集诗歌、考察市场等方式"观"(考察)各地民风民情,是"观国"行为的具体实践。
-
指诸侯或其使臣朝见天子
- 在古代礼制中,诸侯或其派遣的使臣前往王都朝见天子,觐见君王,也称为"观"或"观国"。这里的"观"有"瞻仰"、"朝见"之意,"国"指天子所在的王畿或朝廷。
- 例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请观于周乐",即请求观赏周王室的音乐,此处的"观"即带有朝见、访问的性质。虽未直言"观国",但行为发生在周天子都城,是诸侯代表"观"天子之国的体现。
- 例证:《仪礼·觐礼》详细记载了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其核心就是"觐"(即"观")天子。
-
展示国家的礼仪文化
- 有时"观国"也指展示国家的礼仪、威仪或光辉形象,供他人观瞻学习。这里的"观"有"示人"、"展示"之意。
- 例证:《周礼·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此所以观国也。" 郑玄注:"观,犹示也。" 意指天子通过一系列礼仪活动(时聘、殷覜等)来展示(观)国家的礼仪规范,让诸侯效仿。此处"观国"意为"示之以国之礼仪"。
- 例证:《周易·观卦》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意为"观瞻国家(或君王)的光辉盛德,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或辅佐)"。这里的"观国"指观瞻、领略国家的荣光。
"观国"一词源于先秦典籍,其核心含义是观察、考察国家(的政情民风),这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引申义包括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展示国家的礼仪文化。理解该词需紧密结合古代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背景。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汉典"等可查):对"观国"有明确释义,综合了上述主要含义。
- 《辞源》 (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对古语词溯源精准,是查询"观国"等古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针对古代文献常用词释义,是理解"观国"等词汇的实用工具。
网络扩展解释
“观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观国”指观察国情,引申为参与政事或从政。该词源自《周易·观卦》中的经典表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为通过观察国家风貌,辅助君王治理。
二、历史文献用例
- 政治语境:《宋书·孝武帝纪》提到“选造无观国之美”,强调选拔人才需具备观察国情的能力。
- 文学表达:清代郑德基在《赠隐者》诗中写道“读书岂必皆观国”,将“观国”与读书治学形成对比,突显其政治实践内涵。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文研究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其核心仍围绕对国家状况的观察与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八十孩儿誖晦标准像逋券惭栗长年刬绝楚歌四起带量蹈践打千兜子尔乃反覆无常飞耳恭敬含翠哼唱堠鼓桓桓减膳彻悬机顶盒阶祸鲸骞课订拉力老官儿劳银料桶淩跞六魄论求年糕年根儿滂人劈初头迫弄俏丽诠次少年先锋队石鲗梼杌条柯頽瘁万变不离其宗王山人委国委贽下操象生相翔项羽险情仙去线团龤声洗伐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