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植物名。一名土瓜。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叶互生,多毛茸。夏季开花,瓣缘细裂成丝状。果椭圆,熟时呈红色。《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郑玄 注:“王瓜,萆挈也。”《逸周书·时训》:“王瓜不生,困於百姓。” 朱右曾 校释:“王瓜,一名土瓜,四月生苗,延蔓,五月开黄花,子如弹丸,生青熟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王瓜》:“土瓜,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义。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故俗名赤雹、老鸦瓜。一叶之下一鬚,故俚人呼为公公鬚。”一说即栝楼。《淮南子·时则训》:“孟夏之月……王瓜生。” 高诱 注:“王瓜,栝楼也。” 五代 邱光庭 《兼明书·礼记·王瓜》:“《月令》:立夏之后十日王瓜生……王瓜即栝楼也。栝楼与王瓜形状藤叶正相类,但栝楼大而土瓜小耳。以其大於土瓜,故以王字别之,《尔雅》诸言王者,皆此类也。” 宋 梅尧臣 《醉中和王平甫》:“王瓜未赤方牵蔓,李子纔青已近樽。”
(2).黄瓜的别称。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荐新菜果,王瓜樱桃、瓠丝煎饼……乃时品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咱﹞大捆的买王瓜韭菜去作甚么呀?” 老舍 《正红旗下》一:“到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 丰台 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
“王瓜”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1. 植物学特征
王瓜(学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是葫芦科栝楼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叶片纸质,呈阔卵形或圆形,夏季开白色花,果实卵圆形,成熟时呈红色,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常见于山坡疏林或灌丛中。
2. 古籍记载
《礼记·月令》提到“孟夏之月,王瓜生”,郑玄注其为“萆挈”,即土瓜。《逸周书》等古籍也记载了王瓜的生长特性,并赋予其物候意义,如“王瓜不生,困于百姓”。
3. 药用价值
王瓜的根、果实、种子均可入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苦寒,主治消渴、瘀血、月闭等症,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的功效。现代中医应用中,王瓜根常用于治疗黄疸、热病烦闷及跌打损伤。
4. 别称与食用
清代文献中,王瓜也被称为黄瓜的别称,如《帝京岁时纪胜》提及“王瓜樱桃”为时令食材。但需注意,此用法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的黄瓜(Cucumis sativus)不同,可能为地方性俗称。
5. 比喻义(较少见)
个别词典提到“王瓜”可比喻人愚笨(如“没有智慧的瓜”),但此用法未见于主流文献或高权威性资料,可能为特定语境或方言中的引申。
如需更详细分类或药用配伍信息,可参考《神农本草经》或植物学专著。
《王瓜》一词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王瓜婆婆》,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看起来老实,但其实心机深沉、谋划不轨。
《王瓜》的拆分部首是“王”和“瓜”,其中“王”是皇冠的意思,代表王者之象征;“瓜”的本义是一种蔬菜,象征丰收、富贵。
“王”字的笔画数为4,包括垂直的一画和水平的三画;而“瓜”字的笔画数为5,具体为垂直的一画、横的一画、竖的一画、撇的一画以及横的一画。
《王瓜婆婆》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婆婆用计谋得到王室赏识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后来人们从中提取出了“王瓜”一词,用来形容人品有问题、心术不正的人。
《王瓜》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王瓜」。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区别,但《王瓜》这个词的基本形状并未改变。例如,根据汉字的繁体写法,「王」字的形状更为圆润,「瓜」字的横画更加弯曲。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老实,但却心思玩弄人,真是一个典型的“王瓜”。
组词:王者、王权、王朝、王座、王爷、瓜果、瓜葛、瓜分、瓜田、瓜熟、瓜致。
近义词:狡猾、狡诈、奸诈、心机、阴险。
反义词:老实、单纯、真诚、坦率。
案牍之劳罢怠饱卿毕升伯鸾之灶才气春风夏雨触受当面锣,对面鼓得一元宝點點搠搠典牧署定调屙尿二公二汉芳懿妃妾麸金抚时感事赶脚的高栏过极鹤顶梳何刘横拖竪拉镮钏滑石粉虎籙驾曹讲蒐剑客尖言冷语急促洁浊扬清技俩寄言匡俗山量功旒纩冒雨命命鸟木像乒乒乓乓七七山巅扇市圣渥侍赖水观桃李成蹊塌秧彤芝盖完亲毋需贤正小蹇孝亲狎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