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房的意思、杜房的详细解释
杜房的解释
唐 杜如晦 、 房玄龄 的并称。 宋 李纲 《乞罢尚书左仆射第二表》:“方国家多难之秋,尤将帅之材为急。所以 萧何 之於 汉 ,必荐 韩 彭 ,有若 杜 房 之於 唐 ,必推 英卫 。”
词语分解
- 杜的解释 杜 ù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阻塞(?),堵塞(乮 ):杜绝。杜塞(乮 )。杜门谢客,防微杜渐。 〔杜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
- 房的解释 房 á 住人或放东西的建筑物:房屋。房产。房舍。房租。库房。楼房。书房。 结构和作用类似房子的东西:蜂房。莲房。心房。 量词:两房儿媳。 家族的一支:大房。长(僴 )房。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专业解析
杜房,是汉语中对唐代两位著名宰相杜如晦与房玄龄的合称,二人同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核心谋臣,辅佐其开创“贞观之治”。该词属于历史人物并称的专有名词,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详细释义:
- 指代人物: “杜”指杜如晦(585年-630年),“房”指房玄龄(579年-648年)。两人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宰相,常并称于世。
- 历史背景与贡献: 杜如晦与房玄龄在李世民为秦王时期即追随左右,参与谋划“玄武门之变”,助其登上帝位。太宗即位后,二人分任尚书右仆射和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共同执掌朝政。杜如晦以善于决断著称,房玄龄则以善于谋划和选拔人才闻名,两人配合默契,史称“房谋杜断”。他们协助唐太宗制定典章制度,选拔贤能,推行善政,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 词语内涵与象征意义: “杜房”一词不仅指代这两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更成为贤相辅国、君臣相得、共创盛世的象征。后世常以“杜房”并称来赞誉杰出的宰相或辅政大臣,以及形容和谐高效的政治搭档。
- 用法: 该词主要用于历史叙述、文学典故或评价历史人物功绩的语境中,属于较为典雅的书面用语。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杜房”词条有明确收录,释义为“唐 名相 杜如晦 、 房玄龄 的并称”。
- 《旧唐书》/《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在《房玄龄传》、《杜如晦传》及相关纪、志中详细记载了二人的生平事迹、政治贡献以及“房谋杜断”的合作关系,是“杜房”并称的历史文献基础。
- 《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代史学家吴兢编著,记录了唐太宗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治国言论和政策,是了解“杜房”政治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史料,也反映了时人及后世对他们的尊崇。
网络扩展解释
“杜房”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历史人物并称(主要含义)
指唐代名臣杜如晦与房玄龄的合称,两人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宰相,合称“房杜”或“杜房”。
- 出处:宋代李纲《乞罢尚书左仆射第二表》中提及“杜房之於唐,必推英卫”,将二人与汉代萧何、韩信等名臣类比。
- 背景:二人以“房谋杜断”著称,房玄龄善谋略,杜如晦善决断,是“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
二、成语释义(较少见)
指限制家庭成员自由,尤指阻止家人外出。
- 构成:“杜”意为阻止,“房”指家庭。
- 起源:源自古代寓言,描述家长过度控制家人行为的现象。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家庭关系紧张、缺乏个人空间的情况。
总结建议
- 历史语境:优先采用“杜如晦与房玄龄合称”的解释,尤其见于文献引用。
- 现代用法:若涉及家庭关系,可能指向成语,但需注意该释义的权威性较低。
- 查证来源:可通过《旧唐书》等史料进一步确认历史人物背景,或参考权威词典核实成语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爱毛反裘熬心暴绝伯劳飞燕常羲禅数疮疾疵诋赐贡寸柄锉工剉角媒人堤岸地点地平低小东西易面放下包袱放筯发迎会亲飞虫费尽心机非时分为艴然不悦槁瘁垢氛华曜混混掍殽火殃饯腊见徒解续赍书连理木连三接二理功李锥緑女红男闹麻内卦蹑迹爬山涉水谝言倾耸青云起首趋名弱蒂嗓黄铩翅山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四学调光挺操通厮脚儿文榱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