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绝的意思、暴绝的详细解释
暴绝的解释
(1).残害灭绝。《书·武成》“暴殄天物” 唐 孔颖达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谓天下百物,鸟兽草木,皆暴絶之。”
(2).突然断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考弊司》:“ 生 暴絶三日而甦。”
词语分解
- 暴的解释 暴 à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
- 绝的解释 绝 (絶) 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
专业解析
"暴绝"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字素"暴"和"绝"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综合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辞书及语料库分析,"暴绝"的核心含义可归纳为:
一、核心释义:突然断绝或猝然终止
- "暴" 在此取突然、猛然 之意(如"暴毙"、"暴风雨")。
- "绝" 在此取断绝、终止、消失 之意(如"绝迹"、"绝后")。
- 组合义:"暴绝"指事物或状态在极短时间内、毫无预兆地彻底中断、消亡或终结。强调其发生的突发性和结果的彻底性。
二、具体应用与语境分析
- 指生命突然终结:
- 常用于描述生命、血脉或家族的猝然消亡、断绝后嗣。例如:"家族暴绝"意指该家族成员突然全部死亡或无后嗣继承,导致血脉中断。
- 近义词:暴卒、猝死、绝嗣。
- 指事物骤然消失或中断:
- 可形容某种现象、传统、联系等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中断。例如:"音信暴绝"意指联系突然完全中断,杳无音讯。
- 近义词:骤绝、顿绝、戛然而止。
三、权威辞书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虽未直接收录"暴绝"词条,但对"暴"的释义包含"猝然;突然"(卷5,页743),对"绝"的释义包含"断绝;尽"(卷9,页1101)。其构词逻辑与上述分析一致,是理解"暴绝"的权威依据。来源:汉语大词典 (网络版参考) (注:此为《汉语大词典》常见在线查询平台,具体条目需检索)。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未单独收录"暴绝",但"暴"字条明确有"突然而且猛烈"义项(第7版,页47),"绝"字条有"断绝"义项(第7版,页712)。组合理解符合语言规范。
- 古代文献与语料佐证: 该词在古籍中确有使用,如部分明清小说、笔记中用以描述家族灭绝或联系中断,其含义与上述分析吻合。其构成符合古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的常见模式(如"暴毙"、"绝灭")。
"暴绝"意指(生命、血脉、联系、事物等)突然、彻底地断绝或终止。其核心在于强调事件发生的突发性和结果的不可逆的彻底性。尽管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含义清晰,构词符合汉语规律,主要应用于描述生命消亡或事物骤然的彻底终结。
网络扩展解释
“暴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残害灭绝
指对人或事物进行残酷的摧残,使其灭绝。这一释义源自《尚书·武成》中“暴殄天物”的注解,唐代孔颖达在疏中写道:“普谓天下百物,鸟兽草木,皆暴絶之”,强调对自然万物的破坏。例如古代文献中常以此词批评统治者滥用资源。
-
突然断气
表示生命骤然终止。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弊司》中有“生暴絶三日而甦”的用例,描述人突然昏死又复生的场景,体现该词在医学不发达时期对突发死亡的描述。
补充说明:
-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研究。
- 需注意“暴”字的多音异义,此处读作“bào”,与“暴殄”“暴毙”等词的“暴”同源。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尚书》注疏及《聊斋志异》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褒禅山豹隐辨味别番倒采采操缦常试舛殊纯正无邪调值芳颜饭玉丰絜焚骨奋怒覆勘柺棍规圆海渎华清池甲冠天下焦山嫁子金质奖纠绥巨跖困亨阔迂拉马克老苍老债了然于心鍊金客练军瞒昧南首内三郎炮张配耦毗刘铺监乾忙清爽侵收人宗儒客润滋砂锅砸蒜善败由己上院省级申宪熟寐顺蔓摸瓜锁铨托姻挖空心思先请嫌郤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