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肚兜的意思、肚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肚兜的解释

(1).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像金铸者,曾经盗去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恨海》第二回:“车夫一面説着,放下了马鞭子,把银子放在肚兜里。” 茅盾 《林家铺子》四:“ 寿生 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沪 语名为“饭单”, 湖湘 间名曰“围裙”。

(2).旧时妇女或小儿用的抹胸。 清 吴珠泉 《续板桥杂记·雅游》:“至於抹胸,俗称肚兜,夏纱冬縐,贮以麝屑,缘以锦縑。”小儿用者,今仍常见,惟一般无袋。 湖湘 间名“兜肚”,睡眠时以免风吹肚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贴身衣物,通常为菱形或方形布片,覆盖胸腹部位,用绳带系于颈后与腰间。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1. 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贴身护住胸腹的菱形布片,一般有带子系在颈部和腰部”。《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说明其“多为婴孩或妇女穿着,材质以棉、绸为主”。

  2. 字形演变

    “肚”指腹部,“兜”为包裹之意,二字组合直观体现其功能——覆盖并保护躯干核心区域。


二、形制特征与文化功能

  1. 结构设计

    传统肚兜上宽下窄,顶部两角缀带挂颈,左右两角系绳缠腰,后背裸露。常见刺绣纹样(如莲花、麒麟)寄托祈福避邪之意。

  2. 实用与象征意义
    • 婴童使用:防止腹部受凉,兼具“长命锁”“五毒图案”等护佑功能。
    • 成人服饰:明清女性作为内衣,兼具含蓄审美与身体保护;部分地域婚俗中为新娘嫁妆,象征多子多福。

三、历史演变与社会意涵

  1. 起源与发展

    可追溯至汉代“心衣”,唐代称“诃子”,明清时期形制定型并普及。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指出其与古代“亵衣”一脉相承。

  2. 民俗符号

    在民间文学中,肚兜常与“姻缘”“情愫”关联。如《红楼梦》中宝玉所戴大红肚兜,暗喻富贵与情感羁绊。


四、现代语境中的延续

当代肚兜从实用品转向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服饰研究》
  4. 《中国婴童服饰文化史》(东华大学出版社)
  5. 《中华全国风俗志·婚嫁篇》
  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7. 《红楼梦》服饰描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释本)
  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9.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镜花水月”特展
  10. 《民俗研究》期刊“传统服饰符号化现象”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肚兜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贴身内衣,主要功能为遮护胸腹,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肚兜又称“抹胸”“抱腹”,是护胸腹的贴身衣物,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成凹状半圆形,下角呈尖形或圆弧形。古称兜肚,用布带系于脖颈和腰间。

二、历史渊源

据传说,肚兜起源于女娲造人后用树叶遮羞的神话,后演变为服饰。汉代《释名·释衣服》已有记载,清代文献如《清稗类钞》详细描述其材质(夏纱冬绉)和装饰(缘以锦缣)。

三、形制与材质

  1. 结构:菱形或近似折扇形,覆盖胸腹至小腹,背部用带子固定。
  2. 材质:普通人家多用棉布,富贵家庭使用丝绸,系带材质包括绳、金链、银链等。
  3. 装饰:常见刺绣或蓝印花布,图案如“连生贵子”“凤穿牡丹”等吉祥纹样。

四、功能与文化意义

  1. 实用功能:保暖护腹,清代养生文献记载可内置草药(如蕖艾、姜桂)以缓解腹痛。
  2. 象征意义:承载祈福纳吉、驱疾求子等愿望,属于民间艺术载体。

五、适用人群

最初为妇女和儿童穿着,后扩展至男性(如老人用于护腹养生)。


如需进一步了解穿戴方法或图案寓意,(穿戴系法)及(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暗沙必将博客草薙禽狝传旨垂拱而治存坐刁斗雕凿杕栗二分点二丝发立翻白眼否滞高枕而卧更楼鹳鵞军官粉灌洗韩范寒更和乐鸿福检字法结记矜诧刭拔谨始抗辩可视电话苦筋拔力腊蚁敛锷韬光连苕六鼓乱道明镜高悬明珠夜投贫凡破釜沉舟破铜烂铁遣寄前母切问戚恨轻棹期约泉穸日羽上熟蛇莓神会心融使符十字街口束骨水容数理化傥若相体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