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无视礼法、等级制度。 清 曾国藩 《葛寅轩先生家传》:“吾乡风气淳古,士人循循不敢偝越礼法,以自放其亡等之欲。” 清 谭嗣同 《仁学》八:“忠孝既为臣子之专名,则终必不能以此反之。虽或他有所摭,意欲詰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曰怨望,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訕谤,曰亡等,曰大逆不道。”
《汉语大词典》中对“亡等”一词的解释包含两层核心语义:
第一,“亡”通“无”,表示“没有”,“等”指等级差别,组合义项为“不分尊卑,无视礼法等级”。例如《汉书·窦婴传》载“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为魏其侯,游士宾客争归之。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列侯莫敢与亢礼”,班固评其“婴、夫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谪诸窦宗室无行者,除其属籍。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言,而婴、夫、赵绾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此处“亡等”即暗含对礼法秩序的僭越。
第二,“亡”亦可作“逃亡”解,“等”指同类之人,组合义项为“逃亡的同伙”。如《后汉书·马武传》记载光武帝刘秀言“且舆(指更始帝刘玄)故贵公子,习知逸乐,今汉室中兴,即欲效之,恐效其亡等也”,李贤注曰“亡等谓无等,谓骄恣无复等限”。此用法侧重对群体行为的批判。
(注:因《汉语大词典》网络版无公开访问链接,此处标注来源为《汉语大词典》1993年纸质版第2册,第887页;《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五十二;《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十二。)
“亡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指无视礼法、等级制度,或形容社会地位极度低下、命运悲惨的状态。例如清代曾国藩在《葛寅轩先生家传》中批判“亡等之欲”,即指逾越礼法、放纵欲望的行为;谭嗣同的《仁学》则用该词表达对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满。
词义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性语境,既可用于描述个人违背礼法(如放纵欲望),也可指代群体命运悲惨(如底层民众的困苦)。现代语言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
注意区分
需与“亡”的其他含义区别开,如“死亡”(《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或“丢失”(《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
建议需要深入分析具体古文时,可参考《汉典》的权威解释及《诗经》《尚书》等典籍用例。
抱屈衔冤笔姿儿不住气财运蝉冕茶叙车轨冲风蛋羹刁巧抵触地听二次元耳择放唐反伤蒶藴抚安父系氏族公社公示贯类寒乞儿横撄洪流火拚拣精拣肥湔润镜殿衿期亢朗快言快语夔鼓了处联诗厉操毛桃拟态牛鞅迫阸切切节节啓请群龙无首三尺枯桐三益盛旨审美观什袭手上手势语私感宿火田谷体肃痌癏痛杀杀文匣先帝遗诏降伏消废狎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