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无视礼法、等级制度。 清 曾国藩 《葛寅轩先生家传》:“吾乡风气淳古,士人循循不敢偝越礼法,以自放其亡等之欲。” 清 谭嗣同 《仁学》八:“忠孝既为臣子之专名,则终必不能以此反之。虽或他有所摭,意欲詰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曰怨望,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訕谤,曰亡等,曰大逆不道。”
“亡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指无视礼法、等级制度,或形容社会地位极度低下、命运悲惨的状态。例如清代曾国藩在《葛寅轩先生家传》中批判“亡等之欲”,即指逾越礼法、放纵欲望的行为;谭嗣同的《仁学》则用该词表达对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满。
词义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性语境,既可用于描述个人违背礼法(如放纵欲望),也可指代群体命运悲惨(如底层民众的困苦)。现代语言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
注意区分
需与“亡”的其他含义区别开,如“死亡”(《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或“丢失”(《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
建议需要深入分析具体古文时,可参考《汉典》的权威解释及《诗经》《尚书》等典籍用例。
《亡等》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死亡、追悔莫及等意思。
《亡等》由部首“亠”和“云”组成,才分别有2、4画。
《亡等》在古代汉字中是“亡”的繁体字,其中“亡”表示死亡、失去等意思,加上“等”则表示错过、追悔莫及。
古时的写法会稍有不同,例如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亡”。
他错过了一次机会,现在后悔莫及。
亡命、亡羊补牢、丧亡、亡国等。
死亡、逝世、去世、离世。
生存、存活、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